10/30/2025

日本熊害;形成原因、熊的習性、應對方式與專家建議日本政府政策(10/30/2025 更新)

【文章首次發表於 10/23/2025


日本是一個狹長的島嶼國家,氣候分明,整個國土有六成以上是森林和山岳,自然也有許多野生動物,其中對人最有攻擊性傷害的就是熊與山豬。

不過這兩年的熊攻擊事件頻傳,讓人聞熊色變。這裡整理幾篇專門報導濃縮成一篇,旅日或居日者或許可以參考。



起由……

根據環境省統計,2025 年日本四~九月的熊目擊通報超過一萬兩千件,熊攻擊傷害人類有 108 人,傷勢輕重不等,而死亡人數則是達到過往最多的 13 人。

因為是四月開始(到九月)統計本年度,所以數據會與目前全年加總有落差

今年七月北海道福島町一名送報員被棕熊攻擊致死,六天後撲殺了該頭熊,DNA 檢測後發現牠與四年前咬死一位高齡婦人的熊為同一隻。

八月在北海道羅臼岳發生了登山者被棕熊攻擊致死,事後搜索過程中射殺了三頭母子熊,檢驗後證實攻擊的是該母熊。

也還讓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20192023 年,北海道也曾出現一頭被命名為 OSO18 神出鬼沒的「忍者熊」,造成三十二頭牛隻死亡(其中許多頭牛並未被熊啃食),造成了超過 2,000 萬日元的損失。

今年十月岩手県一間温泉旅館一位男性清潔人員在早上打掃露天溫泉盥洗室時,被熊攻擊後叼走,隔天搜索時射殺一頭黒熊並隨後尋獲受害者屍體,事後證實死者身份與確認該隻為攻擊的熊。

 

今年日本各地、特別是東北地方、北陸、中部、北関東出現了非常多熊攻擊人受傷事件。

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的熊襲事件?

各方專家都指出最主要的幾個原因,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山中的糧食不足,特別這兩年。

 

 

熊的範圍

熊的分佈以北海道為界線,分佈於本州的是亞洲黒熊,北海道的是體積更大、體重更重的棕熊。

熊在古代原本是純粹的肉食性動物,但經過長久時間的演變轉為雜食性,甚至是比較偏向草食性的雜食動物,超過八成食物都是植物,其中近二成則以螞蟻、昆蟲為主。

如果像美洲熊接近鱒魚的河域時,熊也會去捕食,但主要糧食仍是樹果等植物。

 

不過受到氣候變遷影響,今年日本夏季偏熱且少雨,在山林裡野生的堅果類與山毛櫸等熊主要糧食普遍凶作與大凶作,導致冬眠前的熊找不到足夠食物而擴大行動範圍。

於是十幾年前才會在山上遇到熊的情況,近幾年變成不少發生在近郊甚至城市裡熊出沒的事件。

但這並非是一般動保環保人士想像的那樣因為人類侵犯的熊的領域,相反地,因為少子化、高齡化的關係造成日本很多鄉村小鎮與郊區人口銳減,熊能活動的範圍加大而侵犯到人類的領域。

 

同時間熊的族群數量也不減反增。

八零年代時認定在日本境内的熊是瀕危動物,於是開始保育行動縮減獵熊。

根據農林水産省調查,棕熊在 2003 年的分佈區域,相較三十年前擴大了 1.3 倍,數量增加了兩倍以上,目前北海道棕熊約有 11,600 頭。

黒熊分佈區域則擴大 1.4 倍,集中在東北、関東、近畿、中部與中国,特別是中国地方增加了 2.7 倍。伴隨而來的熊攻擊事件也跟著上升,20232025 年達到高峰,發生最多的地方是秋田県及岩手県。

熊害新聞地圖。出處:https://news.tv-asahi.co.jp/special/202506bear/


相較其他熊出沒頻繁的地方,四国的熊則銳減了八成,接近滅亡程度。

九州地方目前是被認為已經沒有野生熊。



熊的習性

棕熊攻擊人的事件其實並沒有那麼常見,雖然今年有兩起棕熊主動攻擊人致死的撼事發生,但一般而言大多的棕熊較會主動避開人類。

但棕熊領域性很強烈,意外闖入熊的範圍,棕熊會以低沉聲音警告,有時會站立起來威嚇。

而亞洲黒熊多數生性膽小害羞,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黒熊很容易被驚嚇,所以與人類意外遇上時反倒會主動展開攻擊。

不管棕熊或黒熊,護子的行為都很強,遇到母子熊時是最危險的情況,必須儘快離去。

根據秋田県立鳥獣保護中心長年工作的專家米田一彦先生,北海道資源豐富,棕熊很少會群聚,但這行為在本州的黒熊則很常見。

 

只是也因為熊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很多出現已進入了人類的鄉鎮城市的情況。

超過三十年野生動物研究的坪田敏男教授表示,過往熊聽到人、車、狗的聲音就會主動避開,但隨著牠們進入人類範圍後已經開始習慣,變得沒那麼害怕。

一開始牠們即使活動仍會在晚上小心地避開人類,但時間久了也變成白天也會出現。


米田一彦教授說特別在東北地方熊在入冬前會積極尋找食物,時間到十一月底,関東、中部地方則會到十二月左右。而進入了城市覓食的熊如果母熊被獵捕,剩下的幼熊無母熊照料的情況,牠們除了會死之外也可能會躲在灌木叢、公園内或住宅的屋下冬眠。

在村落城鎮內或附近冬眠的熊會開始依賴都市變成「城市熊」,牠們可能在夏季到山上,但秋冬季或食物不足時就重回城裡或根本不離開。

米田教授說由於城鎮較為溫暖,熊的冬眠時間也會較短,或者人車經過冬眠地方吵雜可能使得牠們從冬眠中醒來。就算天氣寒冷,熊只要醒來就不會再度冬眠,所以不要認為冬天就一定安全。

 

 

熊的攻擊

秋田大学医学部附属醫院的中永士師明醫生有著三十年治療熊攻擊外傷經驗,他表示熊攻擊有九成是集中在臉部。


中永醫生說曾有病例是傷者臉部被一擊打飛,鼻子都不見了,救護車人員還把鼻子一起送過來,所幸在整形外科手術中又把鼻子接回去了。

為什麼熊會以攻擊臉部為主呢?中永醫生說「因為熊會想讓自己看起來更大而站起來威嚇對手,所以攻擊時就很容易往站立人類的臉部揮擊。另外熊攻擊會同時造成『鈍的受傷』與『銳的受傷』,不僅像高樓墜落或交通意外,還會有像刀傷一樣傷口,甚至造成骨折,必須留意感染。」



「如果認為熊攻擊只是造成像鷹村那樣劃傷或四肢受傷那就錯得離譜,事實上是會重傷的。」

2021  6 月札幌市東区的住宅區内熊攻擊曾造成四人受傷,其中從背後被攻擊的安藤先生最為嚴重。

安藤先生表示熊的爪插進他的膝蓋附近,即使經過多年的治療與復健都無法完全復原,醫生告訴他膝蓋内仍在發炎,且這種炎症不會消失。而其他部位傷勢也讓他常常做惡夢與難以入眠,而只能無奈與疼痛共處。

安藤先生表示,如果僅把熊攻擊當成一種獸害,那未來像他這種悲劇就還會繼續發生。

 

 

如何防範

首先,餵食行為當然是絕對禁止的,同時間在露營與住家附近内也必須不讓垃圾、食物外露,熊的嗅覺極度敏銳,牠們很遠就能聞到食物的味道。

有著四十年獵師經驗的高柳盛芳先生表示要瞭解熊的季節習性,熊在每個月吃的東西都有可能不同,最主要得在秋季避開橡樹堅果類的地方。

但如果無法像高柳先生一樣清楚植物生長與外貌呢?他說熊在覓食時常會爬樹上去吃嫩葉、果實而造成不少斷葉斷枝,做成一個「熊棚」的情形。

而一般正長生長的樹是不會出現如此情況,當你看到這樣的「熊棚」就要知道熊不是在樹上就可能在附近,必須快速離開。


研究熊有三十年經驗的坪田教授表示大多數的熊攻擊其實都是意外發生,熊很少主動攻擊人類。由於熊有時會攻擊小動物,像蹲坐在草叢中務農的人類,就發生過會被熊誤認是小動物而攻擊的案例。

另外他說當在野外山林時,聞到熊的味道(專家說很臭)、聽到低沉叫聲(黒熊叫聲教尖類似狗叫)、有熊的足跡痕跡或糞便時,立刻離開現場下山為妙。

 

高柳獵師表示熊討厭人類的聲音,所以可以的話請結伴同行,野外的熊聽到人聲會主動離去,如果真的還不安心可以帶著鞭炮。

米田教授說務農或登山者配戴熊鈴或帶收音機,因為熊不喜歡非自然的聲音,而且可以預防一些熊在不小心遇見人類時的驚嚇攻擊行為。

包括坪田教授與其他專家都說真的看到熊的時候,第一件事都要保持鎮定,隨之看著牠慢慢往後退,千萬不能掉頭就跑,熊會有習性主動追擊逃跑的生物。

如果是遇到黒熊,高柳獵師建議退後同時把手舉高,如果熊還繼續靠近,可以把衣服在頭上揮舞。坪田教授與其他專家也建議黒熊如進一步逼近時,可以發出叫聲逼迫牠們後退。

(註:也有少數專家以上的幾招對現在的熊能否產生作用表示質疑。不過並未有專家提出如網傳所說『熊鈴等於開飯鈴』,只表示在城市熊越來越不怕人,過往聽到熊鈴會避開人類的情況現在可能漸漸失效)

 

所有的專家們都說請把防熊噴霧當成最後手段。

在野外遇到熊襲使用防熊噴霧成功率高達 95% 以上,然而現在市面上充斥著不良品,實際效用如何不得而知。

另外防熊噴霧一般人並不熟悉操作,所以要詳讀使用說明書,另外使用的距離也是必須注意的地方。

同時別以為攜帶防熊噴霧就萬無一失,這東西要放在隨手可及(最好身前)之處,能像拔槍一樣快速取出為主。

 

高柳獵師與坪田教授都說像北海道、岩手那種會主動攻擊甚至吃人的熊都是極少數,看到熊千萬不能主動攻擊,一般防禦仍是要以預防意外驚嚇、地域誤闖、母熊護子等情況。

如果真的到了被熊攻擊逃無可逃的情況,要以頭部朝下、雙手護手後頸頭部的姿勢趴下或卷曲蹲跪,熊攻擊到發現你沒有反擊意圖時就會自動離去。


 

政府政策

由於近兩年熊攻擊數量不斷上升,使得人們開始思考到底要怎麼解決這問題。

如前述,熊的數量增加與活動範圍變大才是造成人類的區域與熊的區域多處重疊,然而城鄉人數減少是短期無法改變的趨勢,真正的原因又是如何?

由於熊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有著比狗強 710 倍的嗅覺,超強的空間感認知能力以及頗佳的學習能力。

過往日本的熊因為有開放狩獵,即使並非自己中彈,牠們會知道同伴曾被人類殺死。而且即使狩獵的是山豬、鹿,熊還是會知道人類是一種可怕的生物而主動避開。

這些行為模式在美國的棕熊、灰熊身上也可得知。

然而八、九零年代的日本過度保育熊族,除了使得數量增加之外,也讓有些熊開始不害怕人類。


有國外的研究顯示單純的驅逐撲殺熊並沒有什麼效果,因為冬眠後的熊隔年可能會移往他處,如果再遇到人類一樣可能會發動攻擊。

而(城鎮内)抓到放回深山更是無用且危險的行為,因為根本無法預期熊會不會又再度回來。正如前述,也許有些熊早已成為「城市熊」了。

米田教授指出今年的秋田雖然是熊害重災區,但是可怕的熊食人事件(非單純攻擊致死)卻都發生在隔壁県的岩手與宮城。

米田教授說這是因為秋田目前很積極地用捕殺在處理這個問題,但岩手是採強烈的自然保護主義,不採獵殺而是將熊放歸山林,另外包括東北最大城市的仙台在内的宮城也是用類似方式。長野則用了更積進的野放政策,到目前為止已經至少有 5,000 頭熊被放回山林。

儘管用了這麼強力的保護政策,但岩手與宮城仍然發生非常嚴重的熊害。

要記住的是熊並沒有像人一樣有県市鄉村的境界概念,岩手的熊是可能會跑到秋田去的,如果「不殺生」的想法持續下去,那麼鄰近的県也就會所受其害。

 

專家建議必須做出科學數據的族群調查,並且恢復每年一定時間的熊狩獵,清楚劃清人熊之間的界限。

由於現在受限於法規,對民間獵人(獵友會)的限制極高,米田教授建議可以調高酬勞讓民間獵人獵殺闖入人類生活區域的熊。

政府可以委託獵人們,但他們沒有必要聽令政府(主要是酬勞太低、背負責任太高)。如果政府能成立專門部門有著狩獵專家與相關適用法律,那會是比較省力的方式。

另外除草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因為一般的熊不喜歡在矮低草叢行走,同時也能擴大人們看見熊的機率。

 

本月 22 號木原官房長官表示,9/1 才通過的《緊急槍獵指引》要通過對地方自治體的科技和財政支援,並順利運用到全國來解決熊害。

目前已經有宮城県仙台市首先發第一槍獵殺了一隻闖入城市的熊。

不過《緊急槍獵指引》雖然沒有像一些網路或 KOL 說的必須在 2m 距離射殺、必須使用散彈槍的條例(或已修正?),然而對於用槍仍有許多製肘之處,比如用槍火力,以及在危害野獸後方、旁邊要有人工或天然的「檔板」以避免跳彈傷人,但卻規定槍手與檔板必須盡量接近 90 度等嚴苛規定。

今年十月福島市就有出現有熊跑到與住宅連結的立體停車場,但礙於法規限制,就只能在各出口佈設網子陷阱來捕捉,即使現場無非相關人士也無法用槍。


目前日本的熊害已侵入城市,但按照現在日本政府無法像專家建議那樣恢復開放狩獵與放寬獵殺熊的法規,短時間内可能不會有什麼改善。

若不幸有更多城市熊出現,恐怕情況還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


人類與熊的「共存」指的並非人熊生活在同一個區域内,像童話故事一樣從彼此過著快樂生活。

而是人類盡力不要破壞野生環境,也讓熊待在熊的山林,不隨意跨界到人類居住範圍内。


10/30/2025 update

根據 KYODO、日本経済新聞的報導,秋田市政府與中央政府分別於今天提出了應付熊害的對策。

秋田市宣佈緊急對策,只要捕獲到一頭熊就會發放 10,000 円獎金,另外出動到現場獵友會的成員酬勞從 4,000 提升到 8,000 円。獎金酬勞發放是以本年度為限,狩獵期 11/12/15 捕殺的熊計算。秋田市也呼籲全國的獵人能夠響應協助。

市政府也宣佈要招募獵人成為公務員,以確保定期的獵殺降低熊的數量。

 

中央政府方面,環境省宣佈將於 2026 年對各地方政府設立請獵人工作的新補貼計畫。相關部門開會將於 30 號召開會議,原本計畫是由環境省、警察庁等實務者參與,但受害事件擴大而做了調整。到 10/29 為止 2025 年因熊害死亡人數來到十三人(含疑似案例),是 08 年以來最多的一年。

環境省將建立一套新的制度,允許獵人成為公務員 (Government Hunter),並將會對地方提供資金用於聘用新的專才為人員做訓練課程。這項計畫支出,預計在 2026 年撥款 37 億円以「指定管理鳥獣対策事業費」名目來提出。    

獵人的數量不夠是個很大的問題,環境省表示在 1975 年有 517,800 人擁有狩獵證照,2020 年已經減少為 218,500 人,其中六十歲以上的佔了 58%,且僅有九萬人擁有使用獵槍的第一級獵師證照。

現在獵人大多是地方性獵友會的志工,並有高齡化與減少的趨勢,若地方政府能聘用擁有執照的獵人做為公務員讓他們有穩定的收入,這樣或許能確保一定的獵人數量。

熊害越來越嚴重,2025 年有十三人死於熊口之下,其中有十人集中於東北地方。盛岡市的岩手銀行本店、岩手大学境内都有熊出沒,環境大臣石原宏高在 28 號的記者會上說:「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我覺得刻不容緩,政府部門必須全面動起來。」

由於熊的脂肪很厚、頭骨堅硬,除了持槍的獵人之外,一般人很難獵殺,即使連警察的手槍都顯得沒啥用。警察庁在 24 號(對各警局)下達了:「一切以居民的安全為優先任務」的避難疏散宣導。另外自衛隊由於受到自衛隊法嚴格的限制,只有在外部武裝攻擊與緊急時的治安維護才能使用武器。


 

資料參考:

《相次ぐ被害「人を恐れないクマ」はなぜ増えた?最前線の研究者が教える「熊害が発生するワケ」と「遭遇時に身を守る対策」》
《クマに9回襲われて生還した専門家が警告する、首都圏「クマ出没」要注意エリア》
《「クマ」が「ヒトを捕食」し始める時》
《刺激与えれば冬でも活動の恐れ 冬眠準備のクマ、市街地出没のリスク継続》
《【クマ襲撃】被害者の9割が顔面損傷鼻がなくなり骨は粉砕》
《クマが必ず出現する「絶対に近づいてはいけない」場所とは?》
《熊の知能を徹底解剖|脳・学習・社会性から見える鼻で考える賢さ》
《緊急銃猟ガイドライン(簡易版)》

 

圖片來源:ダイヤモンド・オンライン、産経新聞、環境省、朝日新聞、YAMAP MAGAZINE、北海道のニュース、自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