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2025

Day 8;日本第二高的石垣、日本第二小的天守 丸龜城


離開了短暫停留的松山市,搭乘晚班車再度回到高松。

隔天早上搭 09:42 從高松往松山的石鎚(いしづち)特急到丸亀,再步行約 1.1km 就抵達丸亀城

現存十二天守裡四國就獨佔四個,這趟四国之行前就有意攻略這四座城,也因此放棄前往徳島県。

丸亀城也是此趟最後一座,也算完成小小心願吧!


根據《南海通說》,丸龜城最早可以回推到十五世紀中由奈良元安在此開山,但之後應該是被廢城,過了約三十年左右再由生駒親正建立。

親正跟隨織田信長、羽柴秀吉,在四國征伐後被秀吉賜封讚岐十二萬石,爾後同時著手建立高松城與丸龜城。

但丸龜城僅僅完工 12 年,江戶幕府頒布的一國一城令就讓它面臨要被廢城的危機。

所幸當時靠著生駒親正的孫子正俊急中生智,以大量樹木掩護城内重要地點,讓整個外觀看起來像是已廢城的山野,並阻止閒雜人等接近,才將丸龜城保存了下來。

之後生駒氏因家族内鬥而被轉封,此城轉手經山崎氏、京極氏,這兩家也對城郭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特別是 京極高和 花了 32 年時間建設了石垣與天守。


十九世紀版籍奉還時,丸龜城曾被軍方要求解體賣出,但戲劇化被阻止而將城內腹地做為兵營所用而保存下來。

爾後二十世紀又躲過了美軍猛烈的轟炸,才成為日本僅存的十二座天守之一。


從丸龜城的歷史可以知道每一座現存天守,其實都渡過了多次接近化為灰燼的危機,中間也經歷無數人的保護與修理,讓現在人們還能欣賞四百年前留存下來的珍貴歷史建築。



進入大手門前會看到一塊特別大塊的石垣,這個叫鏡石,城主拿來炫耀用的。



丸龜城是平山城,所以在接近天守時必須經過一些上坡路,慢慢走的話還不會太辛苦。



現在看到的丸亀城建物,絕大多數是京極氏時代遺留下來的。



京極氏源自近江(滋賀県)的佐佐木氏,從鎌倉時代就是當地有力一族,只不過到了戰國時代被淺井氏取代而沒落,幸運地後來一路跟對了「三英傑」信長、秀吉、家康而保存血脈,到了明治時代還變為四大華族之一,真是驗證那句「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的代表了。

京極氏使用的家紋也是繼承佐佐木所用的四平目結,在丸龜城天守的屋瓦可以得見。同樣使用四平目結還有山陰的尼子氏,他們是京極氏的分支。


丸龜城天守構造是三重三階,高 14.5m,是現存天守裡最小的一座,僅次於備中松山城。

京極高和把它蓋的那麼小,也是象徵日本從紛亂的戰國時代進入了承平的江戶時代。


天守在進入昭和時代,曾因過度老舊而不得不解體重建,也讓它從原本的指定國寶降為重要文化財。






進入天守後可以在幾處地方看到有「大砲狭間」。

一般的狭間是天守對外開孔以利守方射箭、開槍,但丸亀城卻設置可以開砲的狭間,這在現存天守裡是僅有的設計。


丸龜城採三段式石垣,若單看三之丸石垣的話高約 17m,但結構上它是被前方根固石垣所覆蓋,實際高度為 31m

這個石垣高度在目前日本城裡排名第二,僅次於德川時代的大阪城 (32m)

若把三段四層石垣加總的話,總高度來到 60m,是全日本第一。



四百多年來,丸龜城的石垣經歷多次地震與台風都屹立不搖,但就在 2018 7 月遇到一波數十年來最強豪雨

當時包括九州、四国、中国、近畿,以及日本中部的愛知與岐阜都被暴雨侵襲,上百條河川氾濫、奪走近三百條人命、將近兩萬棟住宅全毀或半毀。

交通路線也柔腸寸斷,多處 JR 與地方鉄道花了幾個星期甚或幾個月才恢復通車。

 

這次豪雨的也造成丸亀城部分石垣坍方,事後經專家評估原定是 2024 能夠復原。








就和熊本城一樣,修起來才知道古人的技術之高超,要回復起來的難度,再加上所需經費從原本 33 億円增到 52 億円,所以目前是將完工日期推延到 2028 3 月。

也許在那之後就再去一次四国吧!

丸亀城簡表
1532~55丸龜山歸於奈良元安的領地
1597生駒親正、生駒一正父子開始築城
1603生駒一正將主城從丸龜移至高松
1615一國一城令,丸龜城廢城
1640生駒氏領地沒收,轉移至出羽國
1649山崎家治接管後對丸龜城展開修理
1658

前一年山崎氏絕後
京極高和成為丸龜藩藩主

1660丸龜天守完工
1869版籍奉還。城内御殿火災燒毀
1876城内的多個櫓損壞
1950天守解體修理完成
1971昭和石垣修理
1991平成石垣修理
1997築城 400 年祭
2018平成七月豪雨
帶曲輪、三之丸石垣崩坍
2024石垣清點、設計、新石材製作完成
復原推砌工程展開


 2018 年西日本豪雨後交通狀況【10/15/2019;因 2018 豪雨受阻路線已全數恢復!】
 日本唯一天守、本丸御殿兩者皆現存 高知城
 宇和島半日行:重文天守 宇和島城
 最後現存天守 伊予松山城

圖片來源:網路影片、自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