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2021

【推薦】《大氣:萬物的起源》讀後感


一本通俗又出色科普書,不著痕跡地巧妙融合科學史和科普知識。

全書分為兩篇,以中世紀-近現代、現代的劃分,但非完全硬性,且也不影響閱讀流暢。

從伽利略到波以耳,探索研究以為虛無其實乃實體的空氣開始,在中世紀就要面對反科學(或說為了維護心中信念的)一方,科學家不是只有專注研究,同時也要對抗外界力量。

不過這種事並非只發生在古典時代、中世紀,到了近現代甚至現代仍不斷循環上演。

試想想這次疫情就知道了,一開始有多少人是因為恐懼而排斥 AZ 疫苗?不僅在臺灣,嚴格講還是從歐洲先開始的。加上媒體沒科學性的抹黒與推波助瀾,造成民眾恐慌,接著變成政府禁打,爾後數月後才又重新接受開放。

同樣地,疫苗有效率(vaccine efficacy)也被不斷渲染成保護力(vaccine protection),事實上這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再者,各疫苗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面對不同感染群與病毒株所做出的 data,結果被媒體和民眾拿來單純放在一起就此判定孰優孰劣,即使後來有不少專家呼籲「能打到的疫苗就是好疫苗」,但仍無法掃除那種趨吉避凶的貪婪與恐懼。當然,一堆臺灣民眾渴望的混打也是如此。

在經過數個月、一年後,將會發現當初這些爭吵與不安,一點意義都沒有。但就像把砍掉頭的科學家拉瓦節,這些人不會對此感到抱歉。

 

扯遠了,本書其實沒那麼沉重 XD

在一個又一個優秀的科學家解密後,人們對空氣的認知也越高,不但知悉了空氣中有著不同成份,同時也發現地球有著不同的風。

貿易風就是由聲名狼藉的哥倫布所發現,但發現是一回事,去瞭解它則是靠著美國科學家佛雷爾的研究。

一個農村長大,沒有受過什麼正式教育的佛雷爾,靠著天份與勤奮好學的毅力,完成了當世很多學者都達不到的成就。然而也因為他天生害羞、怯場的個性,讓真正該以佛雷爾命名的「科里奧利效應」與「白貝羅定律」拱手讓人,也使得他在科學史上的名聲被埋沒,遠遠不及科里奧利和白貝羅。

本書作者很可愛地在書中(p169)宣布要單方面以「佛雷爾效應」來稱呼,也算幫這位科學家做了小小的平反。

 

而同樣出身貧寒的波斯特,則是猶如佛雷爾的惡人版,但相似的是兩人都有超乎常人的毅力。

兩人生平的故事在作者的筆下,猶如電影般呈現在讀者眼前,真的會讓人感嘆現實生活的離奇往往還超越電影…就如發明無線電的馬尼可,因為他的發明才使得鐵達尼號在沉沒之前發出求救信號,才使得仍有 31% 的乘客得以被拯救。

更妙的是,馬可尼一家人原本也是要搭乘鐵達尼號,最後因故才取消。他與鐵達尼和各船之間的收發報員的故事,其精彩度一點都不遜色電影《鐵達尼號》。

 

地球的空氣除了供給動植物呼吸以生存,讓人類得以利用風向和噴射流來航行(當然噴射流也導致多項空難),以及利用電離層的反射達到最早的遠距離無線通訊之外,更重要的是整個大氣像個透明又流動的保護層,深深地(相對地球整個大小其實又像薄薄的一層)環抱保護著地球萬物。

風除了乘載著飛行物,同時也調節了地表溫度,才讓地球有更多更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而二氧化碳給予生物們溫暖、更適合繁衍的環境,臭氧與電離層則隔絕了來自太陽和宇宙的可怕輻射線。

少那麼一點、偏那麼一點,整個地球和人類發展史將會整個改觀,甚至連地球都可能沒機會誕生複雜生物。

這也是為什麼我看《寂寞的地球》一書時,會對書中認為宇宙裡,地球很可能是唯一有高等生物的星球的看法表示認同。


 

話說回來,本書第三章也提到二氧化碳和氣候變遷,個人也很欣賞作者那種不妄下定論的科學態度。對於這個議題其實現在與太多政治正確牽涉不清,演變成科學性和實務性都被一派人嚴重忽略,不過站在反方的也有部分人士亦是如此。

我們從大氣學、考古學、古生物學上都可以得知,二氧化碳對氣溫的影響是絕對存在,但是我們並不完全瞭解整個地球氣候系統,與二氧化碳濃度之間的運作連動性。

換言之我們並沒有辦法能那麼肯定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提升,要到什麼程度才產生多少的溫度影響力。我們也沒辦法完全確定這幾十年來的溫度升高,其中佔了多少比例是與人為排放二氧化碳有關。

輕言地全推給一方,那都是很不科學與很危險的事。

即使如此,現今地球空氣的二氧化碳含量達到數十萬年來的新高,這也是個不爭的事實。為了預防像金星一般的難以回頭臨界點,往減碳方向努力是對的。

但在顧及現今人類的生存下,極端的減碳所帶來的傷害,會比我們還不那麼懂的二氧化碳-氣候變遷來得更大,而且這還是即時性的。

 

科學,能帶給我們最多的或許還不是生活物質的改變,而是猶如古希臘哲學強調的理性思考。

 

書名:大氣:萬物的起源

作者:Gabrielle Walker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5/2019

頁數:384

原價:430

 

《寂寞的地球》讀後感

 

圖片來源:自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