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2021

【推薦】《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讀後感


拜占庭,或說君士坦丁堡,對西方世界而言,從五世紀開始就佔有絕大的意義存在。

它是羅馬帝國的重生與延續,它保存呵護著西方文明與文化(古希臘、羅馬),同時它也抵抗著來自東方的武力威脅,無論是波斯、阿拉伯人或是土耳其人。

不過再璀璨的火花終有平息的一刻,對於拜占庭而言的休止符就出現在 1453 年。

 

取代阿拉伯帝國崛起的鄂圖曼帝國,成為小亞細亞的新一代伊斯蘭勢力,進一步逼迫拜占庭。

鄂圖曼新的蘇丹 穆罕默德二世 雖然是位喜怒無常、城府極深的人,但同時卻也是個敢於接受新觀念的跨時代人物。

相對拜占庭的 君士坦丁十一世 其實也是出色的領導者,雖然不像 查士丁尼、利奧六世具有軍事和領導的能力,手下也欠缺 貝利撒留、尼基弗魯 這種戰場大將,但他的確為了挽救市民與帝國的生命做了最大的努力。

不過從上帝視角、後者之明來看,當時君士坦丁十一世做的再多,也只不過把垂死之人再吊一口氣而已。無論在人力物力上,拜占庭和鄂圖曼的差距過大。

 

這光是從幫蘇丹設計攻城巨砲的匈牙利人 烏爾班 所受待遇可見一二。

烏爾班其實是先前往拜占庭晉見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也有識人之明想留他在宮内,但拜占庭的財力已竭,根本支付不出烏爾班想要的,才轉而前往鄂圖曼。

從這也可以知道,當時的鄂圖曼、拜占庭或說東西方起用「對方人馬」,並不是一件希有的事。事實上戰前君士坦丁堡有伊斯蘭教徒,鄂圖曼也有基督教士兵(雖然有很多是被迫的)和人才。

雙方的界限並沒有想像中來的大,但兩方的鴻溝卻是越來越深。


 

有趣的是不管君士坦丁十一世或穆罕默德二世,在兩邊的陣營裡都不見得是正統,甚至受歡迎的人物。

君士坦丁十一世為了拯救君士坦丁堡,不惜在宗教上與西方妥協好來爭取更多的奧援,所以他在拜占庭的東正教信徒心裡永遠是個異議份子。

同樣地,對基督教的人事物採取包容態度的穆罕默德二世,在伊斯蘭教徒眼中恐怕也是不夠虔誠的人,這可以從他兒子對他的諸多批評略窺一二。

 

拜占庭的陷落或許是無可避免的現實,但投射到今天世界,卻又有幾分微妙的即視感。

當初君士坦丁十一世向西歐求救,換回來基督教世界的冷漠。而西歐諸國的爾虞我詐,也與鄂圖曼的商業利益糾葛,以及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對法蘭克王國來講,前面有拜占庭和義大利擋著),都是他們躇躊遲疑的原因。

如同現今歐洲情勢,有著東歐(以及美軍)擋著俄羅斯、阿拉伯世界戰火,西歐一派才有那閒情逸緻可以高談人權和環保,但同時間矛盾地與沒人權、不衛生的中國有著難以割捨的利益關係。


 

回過來看本書,Roger Crowley 做了次極出色的敘述性歷史還原,讓人讀來極其暢快。很多戰爭鏡頭透過文字如歷眼前,也達到戲劇所辦不到的地步(包括攻陷後的屠城,這點土耳其是不可能拍出來的)。

在外務越來越繁忙,變成要花半個月~一、兩個月才能看完一本厚書的我,這本拿起來就欲罷不能,在 6~8 天就已讀畢。

而為了看這本《1453》,也先去看 Lars Brownworth 的《拜占庭帝國》當做前導。不過若不是很解拜占庭歷史的,還是可以直接看《1453》不會有太大影響,只不過會少了不少樂趣和脈絡的關聯性。

本書是直接簡翻繁版本,譯者是中國之前當紅的翻譯陸大鵬,臺灣出版裡已有好幾本他的譯作。本書頁旁的註解全出自於他的筆下,有相當的廣度,對普羅讀者的幫助不可說不小。

 

《拜占庭帝國:324-1453拯救西方文明的千年東羅馬帝國》讀後感

劇】Rise of Empires: Ottoman(帝國崛起:鄂圖曼)

 

圖片來源:電影《新蜀山劍俠》、自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