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2018

【推薦】《看不見的屏障》讀後感


有想法時還是先寫下來,多或少都好,幫自己留個紀錄…

「第七艦隊」是常聽到的美軍在亞洲艦隊名字,但實際上的淵源瞭解的人卻不多。

本書將國民黨政府(簡稱國府)遷移臺灣之後,仍面對中國方面的共產黨威脅,在原為盟友的美國在 1949~50 年開始減低對國府的支持,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甚至曾公開發表「臺灣與中國的情勢,美國無意以軍事做干預」如此顯明的聲明。


但在 1950 年六月爆發了韓戰,麥克阿瑟寫了份備忘錄給當時的國防部長詹森,主張臺灣絕不能落入中國之手,應受美國全面性保護。杜魯門也接受了這意見,於是第七艦隊開始進駐臺灣海峽。

麥克阿瑟與杜魯門的用意是為了以防臺灣與韓半島同時赤化失守,造成第一島鏈破裂而對美、澳、日產生威脅,但兩人盤算可能並不完全一致。

無論如何,美軍重回到臺灣海峽,一方面防備中國進軍臺灣,同時另一方面也限制國府的「反攻大陸」企圖。同時也渡過了三次台海危機。

這兩點日後被不少中國人提起美國阻擾了兩岸統一,並論調說美國「見不得兩岸中國人統一,成為一個超越美國的強國」。當然從實際面來看,防衛與突破第一島鏈關鍵處的臺灣,對美中雙方都有其必要性,然而奇妙的是這句話卻常被臺灣人、或說華國人拿來引用…

另外也曾有人論述「當時臺灣是被韓戰救了」,這其實是有點倒果為因與一般人讀史常犯見林不見樹的盲點。時間點上杜魯門的確因韓戰而 180 度改變了對台政策,然而,最關鍵之處並非是韓戰,而是美國呀!沒有美國,又何來的協防與日後的對中聯合封鎖,有沒發生韓戰都沒差了。

事實上,國府無論在中國或臺灣,所謂的對日抗戰與兩岸對峙,若沒有美國的協防都沒辦法支撐的如此長久。

更別提美國在臺灣的金錢和技術援助,讓六零年代的臺灣從農業國家轉型成工業國家,然後才有進一步所謂的臺灣經濟奇蹟發生。但不少臺灣人到現在還是持著中國角度來看待美國或第七艦隊,實在很錯亂…


不過除了美國對國府的幫助之外,藉著此書也才知道原來在越戰時,臺灣也曾無條件援助了當時美軍數十架戰鬥機,美國對此也十分感謝。當然,日後臺灣也拿到數量相當卻更先進的戰機回來。

另外本書並不只將時間軸限制於 1979 年,也就是美國正式承認北京政權進而中美建交,並停止了台海巡防艦隊任務為止。因為美軍雖沒有名目上在臺灣海峽的定期巡航,但在中臺關係緊張時,仍會不定時出現擋在兩岸中間,以緩和可能爆發的戰事。

事實上 1995 年中國對臺灣海峽做飛彈試射,並動員數十架飛機與船隻做空海聯合演習,作者稱之為第四次台海危機之際,美軍也因派遣了尼米茲航空母艦穿越海峽間。

比較妙的是,當時引爆點是李登輝總統受康乃爾大學邀約並獲簽證,很多華國人對李的「挑釁行為」感到不滿,認為不應為己身之欲而去惹怒他們口中的大陸。

但作者對此做出的評論才是正確的,這全因當時中國擔心臺灣的快速民主化,以及越來越多臺灣人採分離主義。簡言之,臺灣人越來越能接受所謂的一邊一國、臺灣中國不屬同一國家,這才是中國要採取激烈手段的真正原因。

時空換成今日,中國與臺灣國內的部分反應似乎一點也沒變…


一樣很多人忽略了,沒有台美關係法,中國對臺的武嚇可能早就是不威嚇如此簡單了。有不少人認為是要兩岸關係良好才讓戰事氣氛降低,實際上所謂的這個「關係良好」若沒能朝著中國所要的方向走,也就是邁向統一之路,中國根本不會接受臺灣方面任何善意。

今天中國方面可以認為接受九二共識才等同關係良好、臺灣不挑釁,改天就會進一步要求更多,這是必然演化的過程。

臺灣沒能那麼快被迫走向統一的道路,不是國府玩了九二共識對內的騙術,真正的原因是美國。實際上不管第七艦隊有沒定期巡弋,美國的那張隱形的保護傘都未曾卸去過。

更明白地說,只要中國沒有放棄對台的統戰,美軍這看不見的屏障一但消失,不管臺灣與中國的關係有所謂多和緩、多良好,接下來就是武力或政經的全面侵台。過去如此,七十多年後的今日亦是如此。

蔣介石運來臺灣的黃金去哪了? via 故事 | 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書名:看不見的屏障
作者:Bruce A. Elleman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7/2017
頁數:304
原價:360


圖片來源:自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