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2015

﹝心得﹞《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讀後感

  

這本書主要內容是將清朝數個人物與約略同期的國外人物相比,作者將這些人分析其中的差異處,試圖將「為何在十八、十九世紀,中國未能與世界並起」的原因找出。

近來,台灣出版了幾本比較的歷史書,特別對於中國/西方部分。但這本《天朝向左,世界向右》是在 2011 年就出版,最大差異性是作者來自中國,而非歐美。 

裡頭做了玄燁(康熙)/彼得大帝、慈禧/維多利亞、李鴻章/伊藤博文…幾個對照組,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還是玄燁與彼得。一般而言,當世與後世對玄燁的評價是褒多於貶,而遠赴中國的傳教士也對玄燁的好學與開明大為讚賞,特別對西洋科學的接納度上。這是一般課本的教導,以及一般人對玄燁的認知。

然而對於玄燁在統治後期大興的文字獄,以及「既然對西洋科學有高度興趣,卻為何沒有反應在國力上」的問題,制式的課本或一般書籍都沒有提及或解釋。

台灣商務最近有出一本《康熙傳》,裡頭在提及關於玄燁與科學這點疑問時,作者居然是要讀者自己去解答…
而《天朝向左,世界向右》作者王龍在這點,我認為他做了相當的考究,並也很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事實上中華帝國四千年來,雖有受外族威脅與併吞的經驗(包括滿人建立的清朝)。不過在文明與武力上,相對周遭的民族與國家、甚至是當時的世界,它一直都能保持較高的優勢。

也因如此,這日益龐大的古代帝國在文化與思想上,從某個角度來說已經停頓了上千年之久。它很難因為外族的交流下─不管是暴力的直接或溫和的間接─來激發不同的思維。這道封塵已久的厚重大門一直到十九世紀,經工業革命的歐美國家與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給一舉敲破。四千年的優越感一下化為烏有,但也將中國推向了現代化。

如果沒有經過一定時間的蘊釀,短時間的改變通常都是極度劇烈的。


前幾年開始對岸吹起了一陣「明朝熱」,許多出版的書本對過往明帝國的封閉與衰弱的印象來開始翻案。有意思的是,經過這般的「明朝熱」之後,不少中國讀者開始認為如果給明朝繼續一路統治下去,中國是有可能不會受十九、廿世紀的外國侵略之難。

他們轉向指責由少數民族建立清帝國,都是因為滿人君臣的無能、腐敗,才導致後來一連串的戰爭失敗與割地賠款。

但實際上,清帝國雖是滿人成立,但繼承的一樣是幾千來未變的中華文化。或說即使能強迫漢人留他們的髮型,但在文化、文明與政治的思維和制度上,滿人反倒是被漢人給被同化了。在這情況下面臨十九與廿世紀劇變時代的中國,由滿或漢來管理是不太可能有什麼不同。

這些妄想純粹源於漢人莫名的優越感,就這點而言,中國人和兩千年前相比並沒太大的進步。


我覺得人或國家,在時代上都會有機會來選擇不同的路。中國這國家也是,它曾出現一些機會來改變,在玄燁大帝那時或許是最早也是最佳時機,但他退縮了,因為他不是一位改革者。相對於改革,政權的保有對他來說更為重要。

但這不能太過怪責於玄燁,換做中國的任一朝代所謂的明君來面對同樣情形時,恐怕都會與玄燁選擇同樣的答案。因為這些都是三千年一脈相傳下來,從未受過其他文化強力衝擊下的中國文化思想──大部分的改革都必須被壓抑,特別可能干涉到統治權時。


王龍與《帝國最後的榮耀》的作者一樣是中國人,但「相對較能」跳脫大中國思想,也因為這樣,在做這種比較歷史時才能更客觀的鋪陳敘述,而非後者那樣,某些地方簡直已經到了無盡意淫以來自爽和供中國讀者一起爽的境界。這樣的 H 書為何沒有察禁?

但也只是好一些而已…書中仍可見到這種自以為是的大中國思想

不過本書可惜的是,四百多頁配上 16 x 23 cm 版本讓人在翻閱時十分不便;但這還是小毛病,個人認為事實上根本不需要有那麼多篇(人)來做對比,像洪秀全/西郷隆盛、林則徐/渡邊華山、郭嵩燾/陸奧宗光、曹雪芹/莎士比亞…這幾篇感覺都有點多餘,比較的強度不足之外,也讓論述的東西出現過多的重覆與繁雜。

還有一點就是畢竟作者是中國人,心理上終究難逃對日本的仇恨,這讓少數字句與評論中透露出「中國是受害者」、「日本壞壞」的討拍模樣。不過在整本書還是有盡量保持公正,也不會如《帝國最後的榮耀》般來藉歷史玩貶日韓揚中的噁心把戲,但也因為這樣,此書在對岸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


講簡單結論,我會給本書兩顆星的評價,深度不足但前三篇還是有一定的可讀性。至於那些難以適應的中國作家愛在文句中用一堆贅言、形容詞,就也快速跳過當做沒看到了。

書名: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作者:王龍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1/2011
頁數:459
原價:400


圖片來源:自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