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對 4 這個數字有所避諱,因為諧音和死字很像,所以以前我還在服務業時若四個客人來店時,都會被提醒要說是 3+1 而不是 4 位。
但現在是不是還那麼忌諱就不清楚了。
在網球界的 4 個大滿貫按照一年的舉辦時間順序,分別為澳網、溫網、法網與美網。
那為什麼會說是 3+1 呢?
這點倒不是忌諱,而是現在的我真的認為美網與溫網的性質太過相似了。
從以前其實就常聽到很多人提出「澳網到底為什麼有資格算大滿貫?」的這種說法,但當時是沒想太多,反正就覺得「一向以來就如此啊!有什麼好去質疑的?真無聊」。
但現在卻有不同的想法,仔細想想,會認為「真的ㄟ,為什麼它會算大滿貫?」。
如果說大滿貫傳統年資,它根本就最晚才被列入;其次一開始澳網也並不受矚目,加上離歐美遠以及舉辦在年初,甚至不少選手也懶得去打。
是一直到八零年代末,才開始慢慢與其他大滿貫並列。
說到這,也可以想像過往選手、特別是八零年代前的選手大滿貫數遠不如 Big4、 Sampras、Agassi、Lendle 等人,是因為他們有時根本不想參加澳洲網球公開賽。
另外我們若說澳網獎金數夠高啊,但其實剛開始澳網獎金也遠比其他三個大滿貫來得低,這也是造成選手不太願意參賽的原因之一。
若只看獎金,老實說近年來的大師賽有些也把獎金提高不少,像中國(上海)大師賽就是如此,他們其實也一直有意願成為第五個大滿貫賽事,只是 ITF 與其他四地就持否定意見。
而中東一些國家也是更出得起錢,辦的一些表演賽或是短程賽事的獎金也是相當嚇人。
所以光拿「錢」這個理由來講,我是覺得有點難以服眾。
更重要的是,個人認為澳網和美網的球場性質很接近,都是戸外硬地。
就算美網硬地球速比澳網硬地快一點,但也都是近似而已,實質上沒太大差異。
其實除了紅土、硬地、草地之外,以前還有種場地叫綠土這種被稱為「最真實」的球場,因為它的顏色完全不經染色,且場地與球彈跳的穩定性極高。
可惜的是綠土目前已幾乎完全退出市場,原因是硬地更便宜、更好保養。
但這東西也像棒球的人工草皮一樣,你省了成本,換來的就是球員們關節的損耗程度。所有東西都是等值交換,《鋼之鍊金術師》都有教過了。
試想想如果澳網能使用綠土,或是美網當初沒改成硬地,那這樣的四大滿貫我是覺得會比現在來得更個性鮮明,也更有趣得多了。
…是說我寫這篇搞不好只是想偷渡 Ana
的照片而已吧?w
但至少也有把幾個大滿貫與網球場地照片給秀出來了。
圖片來源:AP、Getty Imag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