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2025

山陽尋友 Day 3;日本首屈一指的海城 今治城


像是啞鈴形狀的四国,在西北角稱之為高縄半島,屬愛媛県的今治市。

這裡在古代是四国重要的海港,對望安芸、備後,也可向西航向九州。現代則是有三座一體的来島大橋跨海到大島,並一路連結到尾道的瀬戸内しまなみ海道。

 

今治市最聞名的是做工精細的今治毛巾,不過在那也有座歷史名城今治城,是築城名人 藤堂高虎  1604 年在此建成。

出生於近江(滋賀),與加藤清正、福島正則、加藤嘉明…等人並稱為「七本槍」。

藤堂高虎原本是淺井長政手下,輾轉侍奉幾位主君最後成為羽柴秀長(秀吉的同父異母弟)手下,隨著秀吉兄弟一路東征西討後成為一介大名。


秀吉死後敲響關原之戰,由於藤堂高虎在此之前與德川家康就有交情,且對石田三成不滿,所以選擇加入了東軍。

戰後因戰功賞賜,除了原本宇和島 7 萬石、大洲城的 1 萬石之外,家康另加封了半個伊予國增加到 21 3 千石。


根據《公室年譜略》記載,高虎對家康表示「國府之城原本是河野氏代代家傳城地,但地勢險要不符公眾心意,因此將此廢城而在今治另建新城…今治地處越智郡的海邊,北邊是蒼海、國府川流經東方、西南是寬廣平原,海陸交通都極度便利。往九州的船隻以這裡的海域為樞紐,所以將城移至此處。」

由高虎這段話也可以看出在要進入江戶時代,與此之前的戰國時代築城構思有相當不同的地方。不再是以易守難攻的山城來為主,更考慮到交通、物流等問題轉換為平山城與平城。

另外高虎對城郭的軍事理念,是常利用高石垣或濠(護城河)取代複雜的曲輪來提升防禦力,節省下的空間腹地則擴大做為行政中心。這些由他後期的設計更能看得出來,今治城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範例。




其實藤堂高虎在越智郡這不到五千石的領地建構本城,也是因為與另一位四国大名加藤嘉明有著對立的關係。

彼此之間的不和,從數年前的秀吉出兵朝鮮之戰時就已開始。雖然在後來的關原之戰裡都同屬東軍,但相對高虎,加藤嘉明被認為立場更偏於豐臣家。

之後兩人被家康同時轉封到伊予,恐怕也是有意讓兩人互相牽制。

嘉明蓋了座諾大的平城,高虎則不甘示弱地蓋了海城今治城,保受威脅的嘉明也在今治城南方數公里處建了一座拝志城以做監視之用。


 

今治城在 1602 年今治城開始動工,兩年後落成。

天守是五重層塔型,也是日本有紀錄以來的第一座層塔式天守。相對於中世的望樓型天守(安土城、豐臣大坂城、犬山城松江城高知城…等等),層塔型天守以一層疊一層如同佛寺三重、五重塔般樣式建構,故以類似佛寺的層塔模式來命名。[1]

相較望樓式,層塔型天守是當時更新銳的建築方式,除了防禦力和穩定度提升之外,工法也較為單純能有效縮短工期。所以當層塔型出現後,原有的望樓型天守就逐漸式微。

除了創新的天守之外,高虎也將海水引進將整個城池包圍,最寬之處達 54m,形成難以入侵的屏障,也讓後世給予今治城「三大水城」之一的名號。[2]


今治城別名吹揚城,境内也有一座以此為名的吹揚神社。



在經橋過高麗門後右轉後的那道才是今治城的正門,稱之為鉄御門。

採内外兩層設計,三方是城牆設計的多聞櫓,等同若有敵軍真的能跨護城河攻到這裡,也會受到由上而下的攻擊。



在鉄御門旁的城牆上有塊巨石,這在不少日本城都能發現,稱之為鏡石,做為權力與威嚇之用。

今治城的這塊鏡石又稱為勘兵衛石,是由當時高虎的手下渡邊勘兵衛為名,勘兵衛也是蓋今治城時的監工。




根據《高山公言行錄》等史料記載,在 1608 年高虎轉封到新居伊賀上野城時,今治城天守就地解體,並運送到大坂的藤堂屋敷,今治城仍留給養子藤堂高吉。

爾後家康對丹波龜山城發起普請之時,高虎除了負責設計之外,也將今治天守剩餘材料獻上做為天守所用。

由於丹波龜山天守一直保存到近代還留有照片,所以今治天守在 1980 年重建時,是根據丹波龜山天守為樣本來變更所蓋成的模擬天守,結構為鋼筋水泥。

目前今治天守内部做為武具文物展覽,入場門票 500 円。


雖然天守建築本身無論内部或外觀已完全沒觀賞價值,不過登上最頂眺望整個今治城結構還是蠻心情開朗的。






今治城簡表
1600

藤堂高虎在關原之戰隸屬東軍
因戰功領得伊予半國領土

1602今治城動工
1604今治城完工
1608高虎轉封至伊勢,今治天守解體
藤堂高吉成為 2 萬石城代
1635高吉轉封至伊勢
松平(久松)定房成為今治藩 3 萬石領主
1869版籍奉還。松平(久松)定法成為今治藩知事
今治城廢城
1871廢藩置縣。今治藩廢除。
1953主郭部份、内堀被指定為県史跡
1980天守、多聞櫓、武具櫓再建
1985御金櫓再建
1990山里櫓再建
2007鉄御門再建



在離開今治之前想說來個買個紀念品,所以在離今治城約 1km 今治毛巾本店採購一下。





這天比較可惜是行前欠缺周詳考量,不但通行費貴到一個爆表,時間上要從三原往返今治也太趕了。不但下午的行程不能好好逛之外,沿途有不少點也犧牲掉。

下次有機會重遊,還是做小範圍的巡迴比較適合。

當然同時還得租張 ETC w

 

[1]關於層塔型天守,根據広島大学名譽教授三浦政幸的解釋,若要從外觀來分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基部(一樓)有無入母屋造,層塔型天守是絕對不會有入母屋造破風,不能以最上層迴緣的望樓來決定是否為望樓型或層塔型。
另外層塔型比望樓型更注重天守台,必須設計、製造的更為精準,所以在石垣技術越來越純熟的十七世紀初,才有辦法發展出層塔型天守。

[2]三大水城:伊予今治城、豐後府内城(大分城)、讚岐高松城

 四國長宗我部紀行 Day 6;宇和島半日行:重文天守 宇和島城

 

圖片來源:自製、自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