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2021

AZ 兩劑接種自我紀錄

 

在今年四月中開放疫苗自費接種時,我就決定要去打疫苗了。

 

當時政府訂購了疫苗,首批只試進了 11.7 萬,後來透過 COVAX 買的也到了 19.9 萬,兩批都是 AZ

可怕的是,當時媒體跟著歐左一片渲染把 AZ 洗到爛到爆炸,讓許多醫護人員也跟著拒打。當時的接種率一度低到 10% 左右,連 KMT 立委都跳出來說如果接下來 500 萬劑疫苗,我們要拒收(最好是可以拒收)。

後來衛福部才改弦易轍開放自費施打,因為前三類的實在沒什麼人要打疫苗

 

不過在那時個人就已想要打了,抱持的理由其實也很簡單:

不管臺灣會不會被 WARS 攻破,我終究還是要踏出國門的,只是不知哪一天而已。既然如此,那疫苗就變成必須手段,早打、晚打,都是要打。

而且我有稍微用功看了些報導和報告,對 AZ 很有信心。當時那種所謂血栓意外發生機率在 10 萬~40 萬分之一,而且並非全致死性,而英國施打後呈現有效率(vaccine efficacy)也很不錯,連英女皇都接種了,還怕什麼?

 

不過由於疫苗接種率實在過低,當時我也沒很急著去預約,加上一些事故,沒辦法和叮噹妹的假能喬好,所以又拖了 1~2 星期才正式預約了五月初。

 

就在此時,爆發諾富特和萬華的社區感染事件

等到我們預約接種的日期前,這把火已經開始漫延。

5/14 新增 29 例,隔日更跳到 180 例,我們預約那天是 333 例(校正回歸後為 535 例,臺灣最高單日確診)。而當日衛福部就宣佈 5/17 之後的自費預約疫苗全部取消,也就是我們是當時最後一批打自費疫苗的人。當時我有噗友就是約 5/19 的,有夠衰

 

第一次 AZ 接種反應

我們都在 5/17 早上 11 點左右接種,當下除了每次叮噹妹打針都會「嚐到」有藥味之外,其餘是沒什麼感覺的。

之後我們每隔幾小時就有量體溫和注意身體狀況,一切都沒異狀。

 

打完針後 9 個半小時,叮噹妹的體溫開始微微上升,不過耳溫也僅是 37.1。打完針約 11 個半小時,開始感覺肌肉酸痛,她吃了個泰諾就睡覺去了。

隔天早上七點左右,也就是接種完 20 小時,體溫升高到 38.6 度,一樣,吃了泰諾繼續睡。這天她的體溫一直在 37.3~37.9 左右徘徊,也是以吃泰諾和休息渡過。

到了第三天,也就是打針後約 46 小時,體溫就恢復正常了,肌肉、關節也沒感覺太大不適,倒是接種部位的腫塊和疼痛持續了約 14~16 天。

 

至於我也是施打後 11 小時開始感覺肌肉酸痛,當晚睡覺反覆難眠後來四點多起來去量體溫才驚覺燒到 38.8,去沖個冷水澡 + 冰敷,略降到 38.4

回去睡了一下到七點多補吃了泰諾,就一路睡死到中午,之後再量體溫已經降到 37.4~37.8。只是我 37.5 左右的低燒多持續了一天,一直到施打疫苗後的約 60 小時才慢慢降到正常。

至於接種部位的腫塊和疼痛,我比叮噹妹輕很多,大概 5~7 天就恢復了。

 

 

六、七月開始,臺灣訂購疫苗開始進貨,雖然為數不多但也有兩百多萬劑,不過這時社會上對 AZ 的疑慮依然未除(其實到現在也是有不少人如此),很多人排斥拒打 AZ,讓整個接種效率不彰。

其實在 real world data 上,AZ 的表現一點都不輸給 Pfizer/BnTmoderna 這兩款 mRNA 疫苗,防重症率/防住院率以及面對一些變種病毒,都有很高的效率。事實上 AZ 也是全世界接種國家和人數最多的疫苗,超過第二名的 Pfizer 約一倍。

不過由於國内疫苗,此時大家接種的意願也整個拉升,相對四、五月時一堆人拒打到怕疫苗過期的景象,根本猶如異世界。

 

由於三總有分配到一些疫苗,可供在原院施打 AZ 第一劑的預約第二劑,所以我們除了登記平台意願外,也都關注著三總預約狀況。

一開始衛福部是建議 8~10 週後接種第二劑,但那時我看了一些歪果研究報導,就抱定主意間隔 10~12 週再打,雖然已經滿八個禮拜了也一直沒去預約。

但後來因為疫苗供貨問題,加上臺灣民眾施打意願頗高,所以產生了短缺現象。這時衛福部也把建議第二劑施打時間拉長為 10~12 個星期(後來就變成規定)。

當然以研究上,AZ 間格 10 週後的抗體生成是會比 8 週來得好,不過其實這是因疫苗供應不足所做的應變。

這在歪果也都是如此,moderna 第二劑建議時間為 4 個星期,但有不少人都拖延兩個月甚至更久。

 

由於施打人數很多,分配到的疫苗很少,所以等到時間差不多想預約時,才發現根本掛不到01:00 進入網站,就已經是滿診。

於是又隔了一星期,還調鬧鐘提醒在 00:00 準時用一台電腦、一支手機來同時掛。

結果當天下午,叮噹妹不知怎麼按了一下三總的 APP,結果發現已經可以預約下星期的診了,原來不是 00:00 開放,而可能是 16:00 或什麼時候,而當時也是呈現預約滿診情形了

後來可能是計算一瓶 10 劑,或是有人退診,總之不死心的叮噹妹突然就搶到 8/10 的一劑,掛好後又變成滿診状況。

看到這情形的我,也在工作閒餘切換網頁,沒事來個 F5 大法看看有沒機會。過了差不多一小時,還真又給我掛到時間是 8/13,距第一劑 88 天。


 

第二次 AZ 接種反應

如同歪果的報告一樣,AZ 第二劑的副作用反應變的非常小。

叮噹妹兩天的體溫都屬正常,未曾超過 36.7 度以上。接種部位依然有腫脹硬硬的,伴隨疼痛,不過也較第一劑來得輕微,恢復時間也縮短到 4~5 天(第一次差不多兩星期)。

 

個人則是在接種後約 12 小時微燒,並有大腿、小腿、屁股的肌肉酸痛,不過相較第一劑像做了 leg-day,這次則好像做了些深蹲的感覺,總之程度是低了不少。

我的微燒一直持續到第二天,但整體上人沒有太大不舒服,溫度其實也沒很高,肌肉酸痛也解除了。

到了施打後約 36 小時,也漸漸恢復正常體溫。

施打部位腫脹和疼痛,也如同第一劑一樣,對照叮噹妹我這部分本來就較輕微,第二劑則接近沒腫和不太痛的情形,大概也是 2~3 天左右就正常了。

 

可喜可樂。

至於很多人在談的混打我是沒想過,完全沒興趣去承受腺病毒載體的第一劑副作用 + mRNA 第二劑的副作用,我幹嘛為了多那幾趴的數據來增高自己的風險性。

至於真有需要,未來再去考慮第三劑的問題吧!

 

圖片來源:自攝

2 則留言:

  1. 當時台灣還沒疫情時,AZ的確被媒體講到有點可怕,搞到大家都不敢打,等到5月中旬疫情爆發後,想打還沒得打,而且我還住萬華!!!
    慶幸的是總算在7月下旬排到AZ第一劑,而且打完的副作用也不大,休息一天後就正常了,目前就繼續等待AZ第2劑~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大胖9/01/2021

      真的,AZ 被黒的太兇了。
      而且科學證據出來後,媒體依然沒去做 update 澄清,實在可惡。
      相對 BnT 只不過 vaccine efficacy 高一點點就捧上天,實在莫名其妙。
      結果現在有些報告證明它的 real-world effectiveness 表現不如理想,
      抗體衰退也出乎意料之快,然後就輕描淡寫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