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2017

【推薦】《人種源始》讀後感


臺灣出版界近幾年可能是受賈德戴蒙的人類三部曲影響,陸續出版了所謂人類文明的「大歷史」書籍,講解從最早人類的出現,到古文明的發展然後再到現代的一連串過程。

不過關於最初智人的演化過程,大多都簡化或短篇幅帶過,想要深入瞭解就顯得極度不足。所幸市面上還有這本《人種源始》,而且還是三年前出的,實在感謝貓頭鷹出版社的用心。


現代人已經很清楚達爾文的演化論要表達什麼,同時也普遍接受這個物種演化理論,但事實上「適者生存」這個說法在一些條件下其實經不起考驗(非指天擇論是錯誤,而是解釋上的曲解)。

書中以證據配合理論證明所謂演化,並不在於遇到改變的環境下,基因會去突然改變來配合環境,而是這些基因可能早已存在,只是等待著適合出場的機會。

人科動物也是如此,經歷了一定時間的潛伏,加上生存的環境因氣候而改變,才使得百萬年前一些猿類慢慢開始用雙腳站立行走,伴隨著多樣化的人類近種親戚,經過了數十萬年後,最後才出現了智人這個獨一無二的族群,也就是我們。


作者 Tattersall 是耶魯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士,後任紐約自然史博物館人類史榮譽廳長,浸淫在人類史上已經超過三十個年頭,功力之深無需贅言。

書中他仔細地從體質人類學(化石考古)與分子人類學(基因),來講解人科人屬動物的發現與演化,這些今日早已消逝的人類親戚如南猿、直立人、匠人、巧人不同於其他書籍,將這部份都極度省略帶過,但要真正瞭解人類發展史甚至到人類考古,這是不可避免的歷程。

書中將人骨化石講解、石器的研究,講的鉅細無遺,對於完完全全沒有接觸過人類史的,可能會略感苦手,但撇開較為專業的名詞,我想並不至於會跟不上書中的節奏。

另外書裡不時穿插著一些骨頭化石重繪圖,或是石器照片,閱讀上會較為輕鬆。不過對各人屬動物(考古出土)地點就省略,也就是沒有地圖,這點比較遺憾。


很晚很晚,也是放在書尾幾章的智人才出現,我想看這本和其他大歷史、人類歷史等書最不同的地方,在於看了那麼多智人的親戚興起又滅亡,而等看在介紹智人這幾章時,會更能深深體會現代人類的出現是有多難得與巧合。

也因為「非常年輕」的智人,才讓基因的多樣性完全無法與其他物種(包括已消失的人屬)相提並論。當然,這也是當時地球氣候驟變,讓智人的族群減少至幾萬人,甚有說法是只剩 5 千上下而造成。

這個影響的結果,就讓一個山頭的兩隻黑猩猩其 DNA 差異性,大過住在蘇門答臘與法國的兩人;一支西非黑猩猩族群間的 DNA 差異性,可能就超過全人類。和平主義者口中的「四海一家」,在從科學角度來講是頗為站得住腳的。

相對地,中國極力想證明「中國人」自古以來不屬於地球其他人種,並非來自非洲,而是從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南部另起的一支智人。然而無論在古人類型態或是 DNA 檢測下,這些(很可能是官方御用的)中國學者全部被打臉打到牙齒都掉了。


從人屬動物出現到智人的過程,也讓我體會所謂的「人性」,冷漠與自私,關懷與協助,早在數萬、十幾萬年前就已深刻在人類的基因(行為)裡頭。從這個角度來看,人既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惡,而是兼容。就如一些古哲學家所言,可以從人身上看到神與魔的存在。

智人擁有所有生物有史以來,獨有的思考模式與語言溝通能力,但智人也有其破壞性十足的一面。人屬動物身份從獵物轉換到獵人,但一直能包容其他人類族群並存,但智人出現後,包括尼安德塔人等其他人種都從地球消失。

最後作者以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智人的未來,以及尋求解答的可能,也是相當獨到。


不可否認地,古人類學是個還在進展且存在許多迷霧的學科,有些研究也隨著更多化石證據和   DNA 研究而與時俱進,相對「著書」只要一久就顯得過時。Tattersall 也說再過五十年,今日的這門學科在未來看起來也會顯得奇怪,但對於書中的一些論述,我認為在現時之下對一般門外讀者來說,仍是開眼界地相當珍貴。
想知道更多更新的人類學訊息,可參考友站【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連結於文末。


全書有些部分的確有些深澀,特別末兩章提及腦部運作與表符運用,可能也缺乏腦部科學的足夠證據,蠻多我認為比較流於想像,也不容易體會。

但整體而言這是本不厚重卻份量十足的科普書,三年前的排版也不像現在許多出版社用偷呷步的方法來糟蹋著作(貓頭鷹現在出版的書,是不是也稟持一樣精神就不知道了),本書讓人讀起來極其愉悅,當然也值得推薦。

書名:人種源始
作者:Ian Tattersall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9/2014 (初版)
頁數:346
原價:380

圖片來源:自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