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016

﹝心得﹞《看得見的城市》讀後感



一本敘說十七到十九世紀,在長崎、廣州與巴達維亞(現今雅加達)3 個「國際港口」以及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故事。


雖然中國、日本與東南亞(南海區域)早在數百年前就已經有貿易線存在,但在十七世紀初,日本徳川幕府開始鎖國,清帝國也仿傚明帝國實施海禁(一度開放後來又續行)。在東亞這兩大國家採緊縮政策下,荷蘭東印度公司如何運用手段,在這三個港口繼續他們的國際貿易賺錢。 

然而本書讓人失望的是,全書結構很鬆散,除了對當時海港的描述不夠完整外,貿易的內容更是僅只於略提的程度。章節上的安排也是顯得零亂,並非以不同港口為區別,亦或以事件來做劃分,而是有點「隨興」地描述。

當然,這些疑惑在我知道本書是匯集作者包樂史演講稿後,就豁然開朗了。

撇開全書結構鬆散之外,在內容上也不見什麼新意,或說不夠紮實,甚至有幾處還重覆提及,畢竟這是數場的演講

對於完全不瞭解十七~十八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貿易情形的人,這本書可以做為一個簡易入門,但對於一些已涉獵過相關歷史的人來講,要從這本書能得到的東西就不多了。

此書原本是中國先代理出版,但臺灣的出版社算是很用心地先買版權,再花錢買回原著的圖片、拿下簡體版自己放的圖片,試圖將原著風貌呈現在讀者面前。然而卻無法挽救此書本身不足之處。


另外我對臺灣該出版社不滿的地方,或說現在許多臺灣出版社的毛病,就是將書的排版弄的非……就非常爛!


明明 15 × 19cm 可以解決的版面,硬是要印到 17 × 21 甚至 17 × 22~23… 結果就是書一頁留一大堆空白的地方,然後書變得又重又難翻。(我還看過旗出版社一本,根本是把 15 × 19cm簡中的書,翻成繁中後直接印上 19 × 22 版型,結果弄出來的結果是字擠的密麻,但字句旁邊四處都一大片空白,根本莫名其妙兼騙錢!)

這本書也是如此,甚至更誇張地把字句間隔給拉,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快跟一個字差不多寬了。


這些做法其實都是為了要把「頁數」拉長增加,好把售價提高

當然現在臺灣的出版業很難做,買書的人愈來愈少。但買書的人是不是真的覺得書越大、越有「份量」,就越值得買?然而這書以 15 × 19cm 版型印刷,字句稍微靠攏一些,空白處小一點,頁數依然可以維持一樣,售價也維持一樣,難道大家會因為書「比較小」就不買了嗎?沒這個道理呀!

當然如前述,這問題也並非本書如此但還是忍不住抱怨一堆就是 XD


書名:看得見的城市
作者: 包樂史(Leonard Blusse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日期:3/2015
頁數:262
原價:300


圖片來源:自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