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名叫做《帝國最後的榮耀:1592 年的一場東亞關鍵戰役》,落落長。

這是一本描述 1592~98 年所打的一場國際戰爭的書,朝鮮王國方面稱為【壬辰衛國戰爭(壬辰倭亂・丁酉再亂)】,大明帝國稱之為【萬曆朝鮮之役】,日本則稱【文禄・慶長の役】

原由是統一日本後的太閣 豊臣秀吉,發夢想聯合當時是李氏王朝的朝鮮攻打明帝國,當時為明朝藩屬國的朝鮮當然拒絕,於是日本跨海進攻朝鮮。朝鮮向宗主國明帝國來求救,就演變這場 + vs. 日本 古代東亞跨國戰爭。

這本書是由中國作家汗青與馬伯庸所著,花了 4 年時間,遍查了中日韓三方史料所成。

不過我們知道,勝者的歷史比敗者的歷史不可信,中國勝利的歷史又更加不可信…我本來想逐章來對照,不過算了,這邊簡略說一些看法:

作者在書裡不斷反覆提說:這是朝鮮的主場,明朝是幫你打仗,所以你們理所當然應該如何如何…云云。

理論上這是對的,不過他們卻有意或無意地忽略當時的朝鮮並非是一個完全自主獨立的國家,而是存在於中國的大東亞秩序圈範圍內的一個附屬國,以宗主國與藩屬國這種歷史上很獨特的關係共存著。

而中國的藩屬國政策本來除了是滿足「天朝的驕傲」心態之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個秩序圈與鐵桶外交圈,以保障中原的安全,所以出不出兵朝鮮就成了一個難題。放任朝鮮自己打,輸了的話天朝面子掛不住,但更重要的是會因此讓日本多了個接近中國的跳板。當然實際上來看,就算日本加朝鮮的兵力總量與經濟力也無法憾動那時候的大明帝國,但多了根針刺在背脊絕非好事,因為明朝同時還有其他的外患…

事實上這才是明帝國最後決定出兵朝鮮的真正原因(書中是說是明神宗 朱翊鈞 所下的決定)。也就是說,明朝不論是以宗主國必須要出手救藩屬國亦或以維護自身利益的看法,總之不是「仗義悍衛」他國的角度來決定出兵。

這絕非是一個對等國家來請求援軍的狀況。


再者書中也反覆不斷提到朝鮮的糧草問題。因為這問題,讓不少明軍受困、受饑…

朝鮮運送糧草的能力是絕對有問題的,但那時候的朝鮮國土已經有超過八成的幹道主要都市被日軍佔領,人民也大多死傷與逃難去了,農田也多數荒廢,要一時集全足以供給四萬明軍來長期作戰的糧食,對當時的朝鮮是很有難度的。這點書中其實有略提,但也只略提,後頭就不斷強調朝鮮軍的集糧、輸送有多廢…


另外再以「碧蹄館之戰」為例。

這是一場朝鮮戰爭上半場的最後一檔進攻。的確如書中所述,這場戰爭沒有對整個朝鮮戰役起了多大的改變,這檔進攻日方並沒有達陣,了不起只算踢了個 field goal 拿下 3 分。不過作者卻不斷反覆在強調碧蹄館之戰沒什麼關鍵性…為什麼?因為這場會戰是中國打輸了。

不管大或小對戰,輸就是輸、贏就是贏,死傷多少,戰事情況,這些是史學家與軍史家想要盡力去搞懂的。會有人真的認為他們不曉得碧蹄館之戰佔整場戰爭多少份量嗎?但作者卻覺得自己另闢蹊徑,有了其他史學家所沒看到的獨特見解…

再者,在這場會戰裡的史料之中,勝利的日方明顯是誇大不已,說斬殺明軍數千到上萬都有,但實際上碧蹄館之戰明軍首波參戰的應該不到五千人(本書認為只有三千),無論如何是不可能有上萬兵力的損失,這點被作者批是日本人吹牛,當然無誤。

然而他沒有提到的是,在中國的史料裡,也有說該場戰役日方被明軍擊殺八千人云云,當然這也是誇大之詞。常讀東方史的就知道,這些打贏的虛報殺敵數是為了邀功,打輸了虛報殺敵數則是為了掩過。

但為何作者不提明史這部分在鬼扯?很簡單,因為這是中方的資料,跟虛報殺敵的道理一樣,隱藏自己的錯、突顯對方的弱。把日、韓史料誇張的部分給無限放大,然後中國史所犯的同樣的錯誤則隱瞞不講,這樣刻意的操作,是想要傳達給讀者什麼訊息就無須解釋了。

事實上在這場戰鬥朝鮮方的史料反倒比較可信,日明雙方各只損失了 300~500 人左右。碧蹄館之戰裡明軍是低估誤判了敵軍數量;日本剛好相反,是錯估明軍有龐大的援軍埋伏其後。雙方又部分是在泥濘地進行小型的白刃戰,死傷數不太可能有如明、日史料所寫的那般龐大。

真正的結果其實很明瞭,明軍是以寡抗眾,最後全身而退(當然有上萬的援軍駕到與日軍錯估情勢是主因);而日方雖無太大斬獲,但的確也算擊退明軍。


事實上這裡所舉的只是小小的二例,書中處處可見這種隱惡揚善的筆觸。而會造成那麼多明顯的偏差,全都是因為作者是中國人,並且充斥著自傲自滿又自憐的大中國主義,許多地方甚至已經達到無盡幻想的境界…比如作者認為明朝的火器與使用的兵術都很強很先進,形容的簡直快要當世第一,意思是若非清朝中斷了霸業,再給明帝國這樣發展下去,十九世紀英國的入侵誰輸誰贏還不知道呢!

真要說,現在歷史界都認定十六世紀末的日本在火槍上的科技發展,很多已經青出於藍超越原發明地歐洲了。但我們能就此推論說「若非江戸時代禁止火器進口與研發,日本之後有可能發展出滑膛槍、機關槍」?然後征服全世界。像這種毫無根據的歷史妄想,居然還能當成事實一樣講的振振有詞,而且整本裡隨手可見,就可以瞭解此書的水準到底有多高了…


又比如,從朝鮮戰爭我們知道,這種跨國的長線戰爭補給線的維持極度重要,不亞於兵力總量與武器的優劣。特別進入熱兵器時代後,你所需要運送的不只是人和糧,還有重要的槍砲彈藥。日方敗因很多,但有個很關鍵處就是海上的航道被朝鮮的絕世名將
李舜臣 給斬斷,導致輸送時必須遠遠繞道,造成前線的鉄炮與彈藥大量不足。

原來當時日軍已經開始用穿甲彈啦?

李舜臣是十六世紀東亞、甚至全亞洲最強的海軍將領,這點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事了,連本書的作者也不得不承認這點,並特地拿出兩章的篇幅來寫他。不過差就差在李舜臣是韓國人而不是中國人,天才就天才,還是得損你一下才高興。全書剛開始先鬼扯說「日軍不善海戰」,結尾再掰「沒有李舜臣,朝鮮戰爭結果不會改變,只是勝利延後幾年」。雖然一個海軍一個陸軍,但看完真的會覺得朝將李舜臣還遠不如明將李如松。

這種大中國主義所寫的勝者之書,盡其可能地貶韓辱日。我贏叫做我強你廢,你贏叫做碰巧好運;你使計叫做奸巧卑鄙,我用謀叫做奇正相輔;有的地方就引經據典用力打,沒的時候就用言語損你一下我也爽,當然遇到中方的強盛就特別大書特書一番。

寫到後面,連「明軍的參戰部隊總數是七千人,算上朝鮮人,八千出頭。以八千人追擊三百人,居然只幹掉一半,明軍的戰鬥力是不是太弱了?」這種話都能說出來了,完全不顧史料記載,最後連兵力都是用「我覺得」來把三百變幾千。

這種只要能幫明方說話的,就不遺餘力的讚揚,用不同資料、甚至用猜、用自我看法來強硬解釋都無所謂;而對日朝方有利的則相反,忽略、反擊、加油添醋寫的越蠢越好。像上述偏差的例子全書盡是,但實在不想在此浪費時間了。



不可諱言,這是目前市面上繁中書籍裡對朝鮮戰爭描述的最完整的一本,作者群對搜集三國史料所做出的努力也不容抹煞。書中對明朝的內鬥以及一些人物心理的分析也還算獨到(但很多也做的太過頭,講的你都知道當時那些人當下的心理與想法),部份資料的解析也有其透徹之處。

然而,一個大中國主義就把全部給打爛掉。全書就在精闢、偏差、不錯、胡扯、臆測之中不斷夾雜穿梭,除非你對朝鮮戰爭本來就一無所知、全盤無條件接受其中觀點之外,否則在看書時還得自行去蕪存菁一番,十分痛苦。而且重點是還沒什麼「菁」。

要知道這本書本來就不是寫給台灣的讀者看,當然也非給日韓讀者,它進的是中國市場,而這種激情到了盲目地步的大中國主義,正能投其讀者所好,特別是跟日本有關的…搞不好你若寫的中立一些還會被斥責怒罵咧!

附帶一提,反倒網路上偶爾能見到中國網友對朝鮮戰爭提出很中立且深入的分析,會造成如此的差別應該就是出書是完全公開與要拿來賣錢吧!?


最後要說的是你他馬的附一張地圖是會死啊?全羅道什麼範圍?慶州在哪裡?碧蹄館又處在哪個方位?麗水是東還是西?全書講的都是環繞在韓國所開打的戰爭,但居然連個最簡略的古韓國地圖都沒。

就算是只附這樣的簡圖也好…但都沒有

對,這些去孤狗就可以找的到,但如果需要我去孤狗,那買書來幹嘛?如果書裡應有而沒有的,那不正代表書中所欠缺的嗎?再說,這種普及歷史書籍附個簡單地圖(一張也好)應該算是常識吧!更別提不少讀者應是這段歷史的新手,亦或對韓國的地理很模糊。

總結下來,十分不推此書,初心者或有程度者皆是。所幸當初購買時剛好博客來有 38% off 特價,再用了 25 元的購物金,所以只花了 409 塊,還不算太心疼…

書名:帝國最後的榮耀
作者:馬伯庸、汗青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3/2013
頁數:654
原價:700


圖片來源:JUNK-WORD.com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