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2014

芬蘭獨立史



最近接觸北歐史,其中對芬蘭這國家特別有興趣。
芬蘭在 2013 年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 21OEDC 的美好生活指數(測量國民生活滿意度)排名 12,在廿一世紀中被譽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國家之一。

而在這美好成就的背後,芬蘭走過了將近八百年的被外國統治時期,他們在獨立之前的悲慘歷史,對照今日的台灣,特別讓我感到心有戚戚焉。

芬蘭位於斯堪地那維亞的東側,在十二世紀以前,都是以各不同型態的原始部落族群分居於各地,一直到被「北海雄獅」之稱的瑞典王國入侵而統治。
現代的斯堪地那維亞地圖

 之後的兩百多年,芬蘭淪為瑞典與諾夫哥羅德共和國交戰爭奪之處,一直到 1323 年經漢薩同盟的調停劃分國界之後,戰火才算告一段落。

1371 年瑞典國王宣佈芬蘭也適用於瑞典法律,從此正式將芬蘭收納為瑞典王國的版圖之內,除了芬蘭貴族之外,一般芬蘭平民則被瑞典抽取稅金與服務勞役。

1389 年,斯堪地那維亞內的國家,包括由丹麥、瑞典(含芬蘭)、挪威(含冰島)共組成一個龐大的卡爾馬聯盟。所以這時期的芬蘭是同時被丹麥與瑞典苛以重稅,日子十分貧困,也造成部份的芬蘭農民逃往北方,尋找聯盟管轄不到之處來開墾生活。
卡爾馬聯盟版圖與旗幟

1523 年瑞典脫離卡爾馬聯盟,但對芬蘭這塊土地來說卻是更慘的惡夢。當時的國王宣佈,芬蘭北方的土地也為瑞典所有,該地農民必須向王室繳交土地稅。之後數十年,芬蘭雖一度被提升地位成為大公國,但過沒多久又被取消,變回瑞典王國的一個行省。

在十六世紀瑞典內戰與丹麥、俄羅斯數度衝突,讓位於國境邊界的附屬國芬蘭不勝負荷,加上宗主國瑞典強力實行語言政策引起極大反彈,終於爆發農民革命。不過鋤頭究竟不敵刀槍,農民們被芬蘭總督流血鎮壓成功。


進入十七世紀,聰明的瑞典女王克里絲蒂娜深知俄羅斯對芬蘭覬覦已久,瞭解強硬政策可能反迫使芬蘭投向俄羅斯,故改採懷柔政策。她除了帶領公家機關學習芬蘭語之外,還翻譯芬蘭語聖經,並親自主辦平民學校與在圖爾庫建設芬蘭第一所大學。
瑞典女王克里絲蒂娜(Queen Christina of Sweden

 可惜這些努力不敵接下來長達百年的戰火。

1618-48 卅年戰爭1655-67 對波蘭立陶宛聯邦、神聖羅馬帝國、丹麥的第二次北方戰爭1675~79 對丹麥的斯堪地那維亞戰爭;以及 1700~21 對俄國的大北方戰爭。長年的戰火不但讓瑞典王國走向衰退,也使得需負責提供兵力的芬蘭人口銳減不到 30 萬人,遍地的農田荒廢,產業技術與經濟都大幅落後給其他歐洲國家,而部分土地也割讓予俄國。
大北方戰爭(Great Northern War


十八世紀中,芬蘭靠著港口貿易總算讓國內景氣有點起色,但 1788 年的俄土戰爭(俄國、塞爾維亞、羅馬尼亞 vs. 土耳其、瑞典)裡,瑞典再次將芬蘭捲入戰火之中。此時芬蘭曾出現反瑞典組織,試圖藉俄國力量來促成芬蘭獨立,可惜最後事跡敗露,組織人士或被斬殺,或被流放。

十八世紀末,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席捲全歐洲,拿破崙擊敗俄國後與沙皇簽定密約,俄國答應法國對抗英國並壓制北歐的瑞典、丹麥,而法國則默認俄國併吞芬蘭。就這樣,芬蘭成為眾強權的交易籌碼而被犧牲。

1808 年,俄國出兵芬蘭,瑞典軍團經數個月的抵抗後全數被俄國驅逐,芬蘭的宗主國從此由瑞典王國換成俄羅斯帝國,持續接下來超過一世紀的被統治。


芬蘭以大公國身份成為俄國統治下的一員,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將十八世紀割讓所得的土地全數歸還給芬蘭,也將芬蘭首都從圖爾庫遷往較接近俄羅斯的 赫爾辛基

雖然許多政治的最終決定權仍掌握在沙皇手上,但芬蘭可擁有自己的議會、貨幣、宗教、軍隊與大部分自治權。爾後經國民與議員的努力抗爭,
1862 年沙皇也同意把芬蘭語列為芬蘭國家語言之一。

嚴格說起來,這時在俄羅斯統治下的芬蘭,無論政治與經濟層面,都是要比在瑞典統治時期有著更高的自主性。


十九世紀中期是芬蘭經濟的轉變開始。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答應降低芬蘭的關稅,自由貿易開始在國內盛行,才經過幾十年,芬蘭的企業、工作人口、農場、牧場、鐵路…等等,都呈現倍數的成長,也造就了大量的資本家與富農。

這時候,在之前日本沒被刺殺而死、現已登基為王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於 1899 年公告俄羅斯帝國法令裡包含「全國性」的項目,芬蘭議會則只能咨詢而無否決權,並且芬蘭議會若要制定含「全國性」的法律條文時,必須在俄羅斯帝國基本法的規程下方可實行

隔年他又把俄語訂立為芬蘭官方語言之一,並規定要逐步成為芬蘭公家機關的唯一標準語。另外也拔除芬蘭的軍隊權,芬蘭的年輕人必須到俄國服兵役。同時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將芬蘭政府內有違抗祖國俄羅斯意志的官員逐步撤換,替代上來的是一些聽話的芬蘭人。

所有的動作只代表一個意思:尼古拉二世、或說俄國根本意欲將芬蘭去瑞典化與加強俄羅斯化,進一步拔除芬蘭的大公國地位而轉變成俄國的一個行省。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

然而這一連串的俄羅斯化政策引起芬蘭國內極大的反彈。芬蘭人民收集了五十餘萬份簽名連署的請願書上交給沙皇,希望他能遵循當初亞歷山大一世所承諾的宣言,但尼古拉二世並不予理會。

1902 年俄國開始徵召芬蘭人當兵,芬蘭青年行使公民不服從權違法拒絕徵召令。

在這段期間之內芬蘭也分成了立憲與順從兩派。立憲派的政黨連線被通稱為「年輕的芬蘭人」;而主張芬蘭是無力抵抗俄羅斯,且需要藉俄羅斯來降低國內說瑞典語的影響力,被稱之為「老芬蘭人」,又稱為「順民」。


1904 年爆發了日露戦争(日俄戰爭),俄國需要大量的炮兵來開往太平洋側前線,但芬蘭人仍持續抵抗,拒絕報到的人數高達八成以上。沙皇迫於無奈只好取消芬蘭人的兵役,改以徵稅替代。

俄國此時忙於應付東方情勢,對於芬蘭的俄羅斯化動作因此減緩。但芬蘭國內的抗爭卻反向升高,
除了罷工與請願之外,1904 年六月,還暗殺了俄羅斯總督博布里科夫。

1905 年九月日露戦争結束,當世的軍事強權俄羅斯帝國慘敗給他們一向瞧不起的黃種人國家,因此引爆俄國國內一連串的抗爭、罷工與暴動。同時間芬蘭的社會民主黨也趁機組織工人進行大罷工要求民主改革,尼古拉二世在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取消了過往所宣佈有關箝制芬蘭自治權的一切法律。

1906 年芬蘭的議會重組,議員是經由人民選舉而出任。以立憲派為基礎的政務院也完成組閣,先前被祖國俄羅斯罷免的芬蘭官員也一一回籠。

遠在一萬公里之外的一場戰事中的勝負,卻間接影響了芬蘭的民主運動,這是誰都料想不到的事。


不過芬蘭的民主花朵剛綻放沒多久,卻再度被俄國給踐踏。

1908 年尼古拉二世重新想要取消芬蘭自治權,故技重施,他數度解散了芬蘭議會,清除傾民主的立憲派人士,並安插順從派的芬蘭人入議會,以在芬蘭推動俄羅斯法律。

1914 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日露戦争後與英、法結盟的俄羅斯被捲入戰火中。歷史重演,俄羅斯雖然無法再如瑞典那般對芬蘭徵兵,但卻改以苛重稅來替代,並趁機駐派了大量的憲兵進入芬蘭,並逮捕了許多民主愛國人士。

1917 年俄國因經濟崩潰爆發了民主浪潮的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被迫下台,俄羅斯帝國滅亡。而被關在俄羅斯的芬蘭政治犯這時也被釋放。隔月,俄國臨時政府答應芬蘭恢復自治權。

同年七月,芬蘭的社會民主黨主導議會,將原俄羅斯在芬蘭境內 除了外交與軍事之外的所有權力回收。不過俄國臨時政府逕自否決這項決策,並解散芬蘭議會。

緊接著俄羅斯爆發共產浪潮的十月革命,先前的臨時政府被推翻。同一時間芬蘭工人進行全國性的超級罷工,工人所組成的赤衛隊攻佔火車站、電報局、電話局。而芬蘭議會也趁此機會重起爐灶,並更進一步宣佈包括軍事、外交等所有國家權力為議會所有,芬蘭形同獨立!同年十二月六日芬蘭議會通過獨立宣言。


 同時間,蘇聯前身的蘇維埃俄國政府頒布承認芬蘭獨立的法令,五天後的 1918 年一月,俄羅斯中央委員會批准這項法令。此時瑞典、法國與德國也才在國際外交上承認芬蘭的獨立。


不過獨立成功後的芬蘭並沒有馬上步入正軌,蘇維埃俄國雖承認芬蘭的獨立,但私底下卻煽動芬蘭國內親俄派人士伺機來顛覆政權,這也直接造成接下來的芬蘭內戰戰爭爆發離芬蘭建國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場內戰不但牽扯國內兩派鬥爭與在幕後的俄國,同時德國、瑞典、愛沙尼亞、波蘭等國的勢力也介入。


最後親俄派的南方政府軍倒台,也加深了芬蘭與俄國之間的仇恨,並持續延燒到一年後芬蘭參與俄國的內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冬季戰爭(蘇芬戰爭)。雙方一直到 1950~60,多次簽署了貿易協定與友好條約,才終於盡棄前嫌。


北歐的挪威於 1905 年脫離瑞典,而芬蘭晚了十二年才獨立成功。
挪威是以全民公投來決定脫離瑞挪聯盟,瑞典也展現了大國的雍容氣度(雖然心裡仍是不太願意)來接受挪威人的自我意志,讓人對這兩國能和平分手」感到欣慰與佩服。

對比挪威,芬蘭要
面對的是野心更大、軍力更強、且又不太守信用的俄羅斯,意欲獨立後所遭受的挫折則是更人心驚膽跳。在成功的背後最重要除了芬蘭人不停歇的努力之外,也包含許多歷史的巧合與機運方能一併促成。

這是斯堪地那維亞地圖上的最後一塊、同時也是最慘烈的一塊拼圖,這是芬蘭。



圖片來源:finn timesscantoursMy Art Prints、Master and Margarita1zoom.ne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