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世紀的沖縄慢慢開始大型群落生活。爭奪資源下各部落間出現戰爭行為,而為了保護族群就建造了軍事用途的城池,在十一到十五世紀初,沖縄各地出現了大量的城,所以這段時間被稱為城池時代(グスク時代)。 現在沖縄的一些城跡,就是在這段時間遺留下來的。
三個勢力都已具有王國的型態,國內有首都城池,地方上的按司有自己的居城並負責管理與戍衛。三山時代,也如中、韓的三國一樣彼此對立,時間長達一百年。
三山時代的山北國 | ||||
3 代、94 年 居城:今帰仁城 | ||||
代 | 名 | 在位年 | 在位年數 | 附 註 |
1 | 帕尼芝 | 1322~1392 | 70 年 | 子孫後代亦都使用「帕尼芝」這名字 有可能是數人共主這七十年 |
2 | 珉 | 1392~1396 | 5 年 | |
3 | 攀安知 | 1396~1416 | 20 年 | 亡於尚巴志 |
三山時代的中山國 | ||||
2 代、56 年 居城: 浦添城 → 首里城 | ||||
代 | 名 | 在位年 | 在位年數 | 附 註 |
1 | 察 度 | 1350~1395 | 46 年 | |
2 | 武 寧 | 1396~1416 | 5 年 | 亡於尚巴志 |
三山時代的山南國 | ||||
5 代、94 年 居城: 島添大里城 → 島尻大里城(南山城) | ||||
代 | 名 | 在位年 | 在位年數 | 附 註 |
1 | 承察度 | ????~1399 | ??年 | 子孫後代亦都使用「承察度」這名字 |
2 | 汪英紫 | 1399~1402 | 3 年 | 實際統治,並未登基 |
3 | 汪応祖 | 1403~1413 | 10 年 | 即位時間與在位年數並不確定 |
4 | 達勃期 | 1413~1414 | 1 年 | |
5 | 他魯每 | 1415~1429 | 15 年 | 亡於尚巴志 |
三山時代除了境內彼此的爭鬥之外,發生了件影響沖縄更重要的歷史事件:1372 年對中國朝貢。
當時中國的元朝覆滅,朱元璋也已在應天府稱帝四年,但明帝國仍在籌劃繼續征戰其餘各地。朱在稱帝之後已明確告知 朝鮮、日本、大小琉球國(沖縄與台灣)、安南(越南的北部)、占城(越南的南部)、暹羅(泰國)…等國乃「不征之國」。
比其他國家晚了五年,朱元璋派了個文官楊載帶著詔書出使沖縄,其內文意思大略是「老子做了皇帝,建立了個國家叫做『大明』。因為沖縄遠在中國東南外海,所以來不及告知。現在派人來跟你們講,我不打你們,但你們乖乖稱臣來朝貢。」
當然此舉並非是中國什麼仁者之道,而是當時元雖已亡,但蒙古帝國仍然存在,為了提防蒙古反撲與戰線拉的過長,所以對周遭的國家採取威嚇、懷柔兼併的政策以防狼煙四起。
事實上證明在朱元璋頒布包括不征之國的《皇明祖訓》之後的卅年,明帝國第三任皇帝、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就出兵佔領安南了。滅國之恨與暴政連連之下引起安南國人紛紛起義,數度擊敗擁有優勢兵力的明軍,1427 年重新復國。
越南人堵爛中國人絕對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這邊再扯一下中國的藩屬國制。
古中國的藩屬國是一個獨特的制度,其型態與十八、十九世紀西歐列強以經濟與資源為主要考量,進而保護國家「主權線」的殖民地主義不完全相像,而是以王與臣的國家級對屬關係存在。
宗主國並不常干涉藩屬國的內政,但藩屬國會失去有限度的外交權;藩屬國國主逝去與更替,必須主動告知宗主國;藩屬國定期要對宗主國獻上物資或金錢,宗主國也會回贈藩屬國,有時所回贈的價值會比藩屬國朝貢的還要高;雙方也會有貿易和文化上的往來。
這是一種不同於西方世界的殖民地主義。
很多中國人或一堆沒真正搞清楚中國歷史的人,就很愛將這拿來說嘴為中國的「王道精神」,並與西方的「霸道精神」有著高低之別。
不過實際的情況是,歷來的漢民族統治的疆域都相當遼闊,為了避免外患,所以採取一種「鐵桶式」的外交政策,先以優勢的武力逼迫鄰近國家/民族低頭承認「中大蠻小」、「你優我劣」,再以貨品輸入輸出的形式來竉絡對方的感情,以堵絕過長的國家邊境所可能產生的無盡戰火。
但若兵強馬壯、戰力充足時,照樣會對鄰近民族發動侵略佔領,哪有比較高尚?中國各朝的版圖又不是一生下來就那麼大了,都是用打的啊!
「中國是實行王道」、「中國歷史上沒有主動侵略其他國家」,當然現在我們都知道這全都是有目的的政治口號,與史實完全背離。不過可怕的是,在廿一世紀的臺灣還是有人將把這些話奉為真理,可見洗腦式的教育有多可怕了。
在明朝之前的中國史書對「琉球」的記載裡,都未能證明有過官方接觸或征戰行為(中國的搶奪行為除外),甚至根本是將臺灣與沖縄混為一談。但古中國也的確在朱元璋之前就與沖縄有所接觸,比如在現今的勝連城跡就有挖到許多元朝的瓷器,間接證明那時雙方已有相當的貿易行為。
另外在中山國仕官的漢人 程復,《中山世譜》有提到:「長史程復,饒州人,輔臣祖察度四十餘年,勤誠不懈。今年八十有一,請命致仕,還其郷。」
察度 於 1350 年成為中山國國王,在 1395 年死亡,程復若已輔助察度四十多年,推算他在 1355 年之前就應已定居在沖縄,當時是元朝末期。
雖然元史裡對「瑠求」的描述其實根本是臺灣:「澎湖諸島與瑠求相對…望之隱約若煙若霧」,但就以上的佐證可以推論:至少十三世紀中期,中國已能精確分辨沖縄與台灣並非是同一座島嶼,並已對沖縄建立了一條可靠的航海路線,雙方(至少非正式)有貿易往來。
明帝國與沖縄兩邊往來是以泉州與那霸為連結港口,而那霸港是在中山國的統治之下,所以朱元璋的詔書(等同招降書)只傳達給了三山裡的中山。
根據《中山世鑑》記載,中山國呈獻給明帝國的貢品有:日本刀、黃金、扇子、絹織品…象牙、胡椒、壇香、蘇木、烏木…馬、牛皮、螺殼、磨刀石、硫磺…等廿多樣物品,其中馬、牛皮…是沖縄自產;象牙、胡椒…是從東南亞交易過來的產品;武士刀、黃金…則是來自日本。而在首次朝貢之後,則被明帝國要求馬、硫磺、銅、錫…等等為指定貢品。
從 1372 年沖縄第一次對明帝國的朝貢品內容中也可以瞭解,沖縄在當時已經是對日本、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中樞轉繼站。
圖片來源:最新・琉球の歴史、上帝之眼、最新世界史図説(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