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2025

新選組鬼之副長 土方歲三(函館)史跡巡禮;五稜郭跡、新選組供養碑(稱名寺)、土方歲三最後之地(一本木関門跡)


二〇二五年六月函館-東北之旅 day 1 & 2

 

幕末有名的劍客集團新選組,最後落幕之地就在北海道的函館(箱館)這裡,成為句點就是原本的副長土方歲三

 

土方歲三出身於東京(江戸),雖是商人之後但天生愛習武,在天然理心流道場認識了近藤勇、沖田總司、永倉新八、山南敬助(小野派一刀流)等人,也組成後來聞名天下的新選組。

由於新選組是佐幕派,土方在對抗由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領銜的(明治)新政府軍的戊辰戰爭中節節敗退。

從京都到江戸,再退至東北,最後與統領幕府海軍的榎本武揚、舊幕臣松本太郎、大鳥圭介等人合流,攻下了原本屬新政府的松前和函館,建立了蝦夷共和國,以函館的五稜郭為本陣。

經過少數舊幕府軍的投票,決定拿下 115 票的榎本武揚擔任共和國的總裁(總理),土方則成為陸軍副奉行。

 


五稜郭跡

五稜郭城本身是在江戸末期模仿西方軍事學所造的星形城郭,講究的是可以從星的「角」完成多邊的交叉火力攻擊。

在榎本武揚、土方歲三等人成立蝦夷共和國後,五稜郭就成為他們在函館的軍事重鎮。


五稜郭除了星形的城郭之外,也有一個傳統日本城的馬出(半月堡),這是少數的現存馬出之一。

此圖片出處:https://reurl.cc/6q0x6r





但不管站在馬出的半月堡或是五稜郭牆頭上,都很難感受到這座城池的星形模樣。

畢竟整座城的面積太大了,有約 5 個東京巨蛋,身處其中根本看不太出來。最好的方式還是要藉著登五稜郭塔,由上而下俯視可以一覽全貌。







題外話,日本城研究大師三浦正幸對於未經過戰爭驗證、文人紙上談兵所衍生出的「江戸軍事學」不屑一顧。

而五稜郭雖仿傚西洋軍事學所建出,但也融合了江戸軍事學。因此,三浦教授認為五稜郭並不是一個成功的實戰型城郭。

在搭機準備降落到函館空港前,在空中幸運補捉到五稜郭的身影


在要進入五稜郭城跡的五稜郭塔附近,有立了一座箱館戦争供養塔,以禱念超度在這場戰爭死去的將士之靈。

當然,也包括土方歲三。



現存的五稜郭城跡内中心位置,重現了一座在江戸末期所蓋的箱館奉行所。


原本奉行所其實在箱館戰爭裡被擊毀,後來明治政府攻佔箱館後重建。不過隨著北海道開拓使轉移到札幌後就被撤掉了。

2010 年函館市政府將它二度重建,不但建築外觀用舊照片力求還原,連建材也盡量使用和原本江戸時代一樣來源的木材、茅草、榻榻米。

奉行所裡也展示了許多歷史資料,個人認為很值得一看。







還有一區也介紹如何重蓋這座箱館奉行所,並說明過程都是遵循古代的木匠工法,並放了幾個木頭嵌合讓旅客自行體驗,十分有趣!



雖說整座建築物只恢復了原本的 1/3 大小,但看得出整體相當用心。

入場料金才收 500 円是超乎所值了。

 

 

土方歲三最後之地(一本木関門跡)


蝦夷共和國在成立沒多久的隔年 1869 年就迎來已平定(北海道除外)全日本的明治政府軍。

當時土方歲三領軍從五稜郭出發往二股口,雖然土方奮勇作戰擊退了倍數以上的敵軍,但其他方向抵不住攻勢。

避免被切斷後路,土方只能選擇退回五稜郭。

此圖片出處:https://www.town.kikonai.hokkaido.jp/tourism/history/boshin2/


 11 日新政府發動總攻擊,土方歲三為了救援被圍困在一本木關門的新選組隊員,策馬前往殺敵,無奈寡不敵眾中槍身亡。

 

一本木関門跡的現在地點位於函館市綜合福祉中心,事前有做過功課,只離下榻的旅館約 400500m 而已。

Day 2 一早七點多就醒了,於是先讓叮噹妹繼續睡一下,我自己步行前往。




這裡放了個圓柱地標就是土方歲三最期(後)之碑,上頭簡略說明如何英勇地渡過了他人生最後一役。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土方歲三不是叛軍,擁幕派在道理上也並不是錯的一邊。

從之後的歷史來看,明治政府一些作為其實與擁幕派當初倡導的沒太大不同。

在這股歷史洪流裡土方歲三也是身不由己,但他秉持了堅信的武士道直至最後。


福祉中心的前園另一角放了一個告示牌,這是舊的土方歳三最期之碑。


再往右側裡面點走,有立了土方歲三供養碑,上面標註這裡就是他戰死之處(諸說)。


旁邊還用簡單的木柵欄弄了個小門,象徵當時的一本木關門,蠻可愛的。




新選組供養碑(稱名寺)

搭函館市電5系統到終點站函館どつく前,這裡是弁天台場的舊跡地,是箱館戰爭、也是整場新舊府軍對抗的戊辰戰爭最終點。


在終點車站對面公園裡放了一個新選組最後の地石碑。




1869  5  11 號土方歲三戰死, 15 號弁天台場這處也抵禦不了新政府軍攻勢而投降,新選組在此畫下句點。

不過新選組成員的永倉新八、齋藤一在明治時代都繼續活躍著。

 

過了公園順著魚見坂一路向上,約 500m 來到稱名寺。



稱名寺是新選組在函館的屯兵處,不過原址並不是在此,1879 年稱名寺遭祝融之災而改遷到現在這裡。

不過很不幸地在 18961907 年又遇到兩次火災,現在的正殿是 1929 年以鋼筋水泥結構重建而成。


雖然物換星移,這裡已經不是當初新選組休養之地,但稱名寺這裡仍設置了新選組、土方歲三的供養碑。



寺内除了祭祀土方副長之外,也同時早在室町時代就已從四國愛媛來到函館開拓的河野政通、WWII 因函館空襲喪命的人們所祈福超渡。


 


這次的土方歲三、新選組之旅時間實在太短,有些地方遺漏了,有些地方也沒時間去(比如『碧血碑』),不得不再說兩天一夜要走函館是真的太短了些。

另外很難過的是,原本在函館市有一間土方歳三記念館(土方・啄木浪漫館),在我們造訪前八個多月的 10/31/2024 就已因建物老舊、資金問題而閉館。

我猜也是因為他原館設置略偏僻一些,如果能在路面電車的路線上就會差很多了。不過那樣地價也會比較貴…



 JR 函館駅前的廣場也高掛著一個「誠」字的燈籠,那是代表新選組標榜的忠誠、正直的武士道精神象徵。


廣場屋頂的貓…假的w


函館市除了日本三大夜景、函館朝市的賣點外,我想,深具日本歷史意義的新選組副長土方歲三也是吸引遊客前來的原因。

至少我是啦。




池田屋事件;池田屋騷動跡、古高俊太郎邸跡、桂小五郎像
山陽尋友 Day 2;河野通直之墓(長生寺)、村上元吉之墓

 

圖片來源:流域環境防災研究所、木古内町観光協会、自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