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2022

【大推薦】《偽歧視》讀後感


百分百的好書!

特別在這世代,更顯現出它的價值與勇氣。

 

原文是 Discrimination and Disparities,意指歧視與不平等,其中 disparity 也是不相等、差距的意思。

我認為這反覆貫穿了全書整體所要表達的:我們認為的所謂歧視,很多時候其實只是不一樣而已。或說,「人生而平等」這句話本來就很不正確。試想,我們和 Michael Jordan 都擁有一樣平等條件嗎?我們和 Stephen Hawking 擁有一樣平等條件嗎?

不論在體力、身材、長相、智力、膚色我們一開始就已經都並非站在同一條件上,那又哪來的生而平等呢?

然而就如 Jordan  Hawking 一樣,他們也並非只靠著天生的異賦就登上巔峰。

如果說人的成就(成功)有許多條件,而又必須同時或大部分達成條件才能登頂,那可以試想這個機率其實是很小的。

所以就可以直接說是「歧視」害人(或某族群)不能成功嗎?

我們可以說真有歧視時,的確可能有影響,但它會是絕對因素嗎?那為何 Jordan 沒因黒色膚色而阻止他拿下 5  MVP呢?

又為何 Hawking 的漸凍人身份與外表,仍舊被譽為近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以及所獲無數獎項呢?

 

即使不看種族,而是一個族群,座落於海邊或是深山裡,對該族的未來發展就已經訂下的命運。世界上偉大的文明,都是接近海邊,包括古埃及、古希臘、未閉鎖前的中華文化。因為他們靠著物流、貿易與交流,得以不斷提升自我的經濟,改善生活。

有了足夠的生活水準,才有餘力拓展文化和科技。

換做個人,即使同樣位於族群頂尖智商 1% 的人,也會因為所處之地不同而改變他們可能的成就。

今天一位數學天才生在臺灣、美國、獅子山共和國或俄羅斯,會走向同樣命運嗎?當然不是。

 

這種的不平等不是種錯誤,卻是天生必然的結果。

但現在的社會正義卻要我們假裝看不到這點,進一步提倡說某些族群相對弱勢,是因為受到了歧視、貧窮的侵害,而非其他甚至是根本的差異。

他們用著美好的言詞包裝欠缺的證據來建構一個遠景給人們,他們承諾著終結差異,卻是一個永遠達不成的目標。然而在追求數字目標上可能產生的衝突與挫敗,卻是拿著社會成本為代價。

就像 BLM 主導過後的美國社會,包括廣泛的憎恨、憤怒、脫序、暴力。因為群眾接受傳播這些情緒的人告訴他們「有權力得到所謂『公平份額』,而且別人阻擋著他們,拒絕給他們『公平份額』」。

就像菁英學校設立了高入學標準,這些人只看到未達標的部分有色人種就怒指這是歧視,是剝削。

 

同樣地,我們對這種挑選、揀選 (picks) 是要隔離出族群的壞份子,以防影響到全體利益。就如同在前幾章裡提到的黒人少數的犯罪份子會影響整體的印象甚至利益,無論是從南北戰爭時代後,或是廿一世紀的現今,沒什麼不同。

一個黒人族群裡奮發向上的好學生,卻會被同儕排擠甚至霸凌,進而放棄學業而選擇墮落。我們有什麼道理不幫好學生來隔絕這些壞學生、壞朋友?

然而這些平等的願景不管在政治上多有效或在意識上多讓人滿足,它們仍破壞了維繫社會價值的共同道德基礎。

部分左派也許會抗議說他們的追求是平和的。然而當大部分人相信「這個系統是被少數人掌控」產生對他們不利的結果,道德只是個騙術,那麼我們怎麼能對這些人期待能展現溫和?

 

Sowell 拿廿世紀上下葉舉了很多例子,說即使在廿世紀前五十年比後五十年的貧窮狀況更普遍,但產生這種假象社會遠景的卻都出現在廿世紀後期,

在犯罪率的情況也是如此,而當時美國社會槍枝買賣自由度甚至還遠高於現今。

這種以特殊詞句來催化自我特殊目的,並不僅存在社會運動人士。Sowell 就以被很多名人、學者和書本提及的「J.A. Schunpeter 的滲漏理論」為例,這個理論其實 Schunpeter 從來都未講過,也沒在他任一本書本中出現過,但這個名詞卻在幾十年內歷久不衰。

如果是一般人就算了,但當一個教育學者也用著錯誤資訊來教導下一代時,這是非常可怕的事。而這正是現今美國社會所碰到的問題。

 

作者因此將歧視 (discrimination) 分了幾類,其中一種情況是,對這族群(不論國籍、種族、住處、性別)其實並無敵意或厭惡,甚至私下還有那族群的朋友,但卻會在成本選擇上做出所謂的歧視行為。

比如說我公司裡請了 70% 的韓國人,現在要找一位新的中階主管,有兩個人來應徵工作,一個是日本人,一個是中國人。

我是喜歡日本而厭惡支那的,但我為了公司可能的和諧與未來產值考量,在工作能力相若的情況下則選擇錄用了後者。

所以我是歧視日本國、大和民族或那位日本人嗎?

這絕對是個荒謬的指責,然而在事理不清的情況下,我卻會因為歧視而入罪,即使我有很多日本朋友、喜歡日本,也不對大和民族帶有任何偏見與貶低的眼光。

就如上述例子,事實上很多人認為的歧視只不過是自由市場下的結果,而這結果卻被操作成惡意歧視。

作者舉例證明,即使在十九世紀美國南方,當時白人地主聯合壓低黑人農工與佃農價格,但仍有地主為了確保了充足人力率先打破壟斷,就讓這種聯合壓榨就此瓦解。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黑人收入也因此大幅成長,甚至超過同期白人薪資的成長率。

 

書裡不只講了歧視問題,也有對自由經濟論提出了支持態度,同時他也是反對設立最低薪資和加税的作法。(我也是!)

作者 Thomas Sowell 在書中探討了很多被付予「社會正義」的統計數據來一一分析批判。

比如 2014 年由經濟學家 Steven Pinker 出版《廿一世紀資本論》裡就說「2010 年和 1910 年一樣,較窮的一半人口都只擁有總財富的 5%。」

然而一個顯明的事實是今日的總財富遠非一百年前所能比,所以如果較窮的一半人擁有相同比率財富,那他們現在已遠為更富有,而非「一樣貧窮」。

又比如基本薪資,他舉出很多例子證明在此之下整體失業率可能沒看起來的高,但影響波及的卻是年輕人與黒人。這道理並不難理解,因為被基本薪資所影響的勞動力其實並沒那麼大,而這群屬卻是最欠缺教育與工作技能和經驗的人口。

 

在減税上也是如此。

贊成加税的人抱持的想法是「富人賺太多了」、「加税國家才能拿到更多税收」。

然而在資本所得的計算法之下,很多一年突然賺到大錢(比如出售了保存很多年的值錢股票、古董或土地),而其餘年份這些人並沒有在薪資上比底層 20% 的人多很多,不過十年總得卻會遠遠超出。

Sowell 表示事實上有略超過一半的美國人在他一生中的某個時期,是曾屬於頂層的 1/10

而我們也必須知道,所謂底層的 20% 並非鐵板一塊不會移動的,這群人常常屬於剛出社會的菜鳥。一項由密西根大學從 19751991 年的長期研究顯示,20% 底層的最終有 95% 都脫離了那群組,且有 29% 攀升到 20% 的頂層,只有 5% 的維持在底層。

税收也是如此。並非減税就一定等同税收減少,包括柯立芝 (John Coolidge)、甘迺迪、雷根、小布希時代都曾以對富人減税反而造成國家税收大幅增加的結果。因為反逼出許多富人避税的財富,而轉投入市場經濟裡面。

當然實證上也並非減税就 100% 能有更多的税收,而是不應該說減税就 100% 一定減少税收。

 

那為什麼這些事實都不見於社會大眾?Sowell 說其實贊成(基本薪資、加税)一方常常只提了說法卻沒論證,就像一本批評柯立芝的書裡說「(減税)讓富人享受好處而重挫可用於其他地方的美國國庫」,只更動幾個字就讓柯立芝時代破紀錄的財政盈餘變成削弱國庫。

也如一些犯罪、課業、貸款的統計發表也出現很多明顯謬誤,然而卻難以看到另一方出來表態一樣。

 

比如認為逮捕黒人的比率是遠超過美國 13% 的黒人人口,這是種族歧視。

 Sowell 說應該沒有人會認為 NBA 裡對黒人吹犯規哨的超過 13% 也是種族歧視吧!?原因就在於在 NBA 打球的黒人遠超過 13% 的美國黒人人口,上場時間也比其他人種高出不成比例,自然黒人被吹哨的次數就會比其他人種來得多了。

那些統計資料常常只看黒人或特定一些種族,雖然可以讓政治上的「種族歸類 (racial profiling)」蔚為流行,但卻會得出不合邏輯的結論。

這種情形也讓一些專業統計人員拒絕捲入種族歸類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常和政治糾纏不清。

一位犯罪學教授表示:「優秀的統計人員只能兩手一攤說:『這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我可不想被稱做種族歧視者』。」

 

也就像 NBA 球員荷包賺滿滿,是因為他們的天份、努力、運氣、際遇甚至成長環境(也許有更有籃球天份的,卻因街頭槍殺或家裡環境而導致他無法繼續走這條路)所構成,但我們卻從聽不到 SJW 砲轟 NBA 明星球員賺太多了,而替補球員、啦啦隊、場邊員工,一輩子只能賺得他們一季所得。

當然,他們也從來不把電影明星或運動選手來相比,他們不會說好萊塢打雜的要工作幾千年,才能賺到阿湯哥拍一部片所得的片酬。

他們相對地將矛頭指向了大企業,常常舉一些謬誤百出的例子,比如說:「XX公司基層員工同樣時數的薪資,僅有該高層的 1/100  1/100,000。」好來搏取注意並混淆事實。

我們處在一個自由經濟市場之下,市場是所有人聚集所得的結晶,沒有單一個人能贏得市場或贏過市場,每個人的價值是由市場而決定,不是蓋茲、張忠謀、阿湯哥、喬丹或小員工。

不過左派的目標是希望他們或左派政府能取代這角色。然而這些「代理人」永遠贏不過市場,而他們的知識也絕對比不上市場内直接承擔成本的行家,這不只是金錢成本,同時也包括時間成本。


 

左派的荒謬不僅如此,近年來的移民(難民)接收問題亦是。這點在臺灣比較沒能感受到,但在歐美已儼然形成雙方爭議與社會問題。

過往我也曾羨慕過北歐國家,他們是社會主義的極致完美表現。但近十幾、廿年來,北歐五國的風向已轉變了,那個曾經無比美好的景象也開始與過往不再相似。

原因很簡單:移民。

首先倒回來講,Sowell 並沒有反對移民。事實上他舉了非常多的歷史上的例子證明,不少移民幫被移民國創造了許多財富和科技,但這些移民幾乎都是歐洲移民(包括猶太人)和東亞移民。

移民不是問題,問題出在移民的「成份」。

北歐國家的社會主義過往能夠那般推行,是因為國家組成人員幾乎都是北歐人或西歐人。

Sowell  以瑞典為例:

1940 年時只有 1% 是在瑞典之外出生,1970 年也僅上升到 7%,且他們幾乎都在西歐國家。這些移民的勞動參與率比本土瑞典人還要高(也就是失業率更低)。

但進入廿一世紀前後這已完全改觀。2007 年移民已佔瑞典人口 12%,更重要的是移民結構大幅改變,這些移民開始吃這些左派國家的福利。

1976 年前,瑞典的移民只有 6.2% 使用提供給移民的社會協助計畫,他們來自西歐;但到了 19961999 年間就有 40.5% 移民使用,他們主要來自巴爾幹半島與中東。

差別並不在時代問題,而是人。

就算在 1999 年,只有 6.8% 來自西歐國家的移民接受政府的社會協助計畫,和本土出生的瑞典人比例差不多。但卻有 44.3% 來自中東移民接受這種救濟。

更可怕的是這些移民的失業率是瑞典本土人二倍以上,另外他們移民瑞典十年後,仍有半數沒有工作。現今瑞典有 16% 人口是移民,但他們卻佔了一半的長期失業者,並吃了瑞典福利的 57%

同樣情況在斯堪地那維亞國家都大同小異,更別說這些伊斯蘭教移民自成一個小圈圈,不守當地法律與文化習慣,形成一個國中國,帶來相當多的衝突與暴力事件。

但在美國的左派仍會跟眾人吹噓斯堪地那維亞國家的美好,並鼓吹政府大量接收難民、移民。

 

這些左派訂了一個目標,然後就與一般人吹噓著這個社會遠景,可能產生的後果他們是完全不會想到與多方參考的。運用著偽科學、假統計,更重要的是美好的文字來說服欺騙大眾,更誇張的是還有全國媒體如 CNN 來幫忙宣傳。

這像什麼?這就如同這些左派在推動的未成年變性手術,少年郎(人們)在未知所有可能的後果與無法回頭的情況,也不在能夠良善溝通且把證據全面攤在陽光下,就一鼓腦說改就改。

 

他們為此美其名,說這是進步,自由。而我稱之為無腦,毀滅。

最後要說的是,作者 Thomas Sowell 是個不折不扣的黒人,但也已被 SJW 賞予「榮譽白人」的稱號。對待他們認為被歧視的黒人都如此了,試想這本作者如果是白人或黃人會是什麼下場呢。

 

書名:偽歧視:拆穿政治正確、破解直覺偏見,用數字與邏輯重新認識歧視的真相!
作者:Thomas Sowell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10/2021
頁數:312
原價:430

圖片來源:自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