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看了 Edith Hall 的書有提到才找來看的。
2009 的西班牙電影,不過是英語發音,主演是漂亮又氣質的瑞秋懷茲。
Agora 是希臘語,意思是古希臘為了公民所設的大眾廣場,是城市的自由、文明、文化、商業的象徵,一般都建有希臘神廟。
中國是把電影直譯成《城市廣場》,可能比較貼近原意,但應該沒幾個人會從片名看得懂這是什麼片…臺灣的譯法一向有自己玩法,比較多的是意譯、情境譯、諧音譯。
風暴佳人這片名其實取得還不算差就是。
《風暴佳人》是改編自史實人物希帕提亞(Hypatia;亦有翻海芭夏)的故事。
她是一位東羅馬帝國的天文學家、哲學家、數學家與老師,生於當時的亞歷山卓(也稱亞歷山大港),她的人生、也是電影所有的故事都發生於此。
希帕提亞是個美貌與智慧兼具的女子,醉心於數學、天文和哲學,追求著真理而非男人的青睞。
然而在那年代,基督教的興起,侵蝕著羅馬繼承的古希臘宗教,同時也侵蝕傳承自古希臘的科學,而這正是希帕提亞生命的意義…
在Agora上,原本是給所有人暢行無阻、言所欲言,是個自由象徵之地。
但當群眾形成一定數量且將己身願望訴諸暴力時,這時其他人的言論自由就消失,生命財產也遭受威脅。我不是在講 BLM。
事件起端在於基督教徒的勢力越來越大,一神教又易排斥其他宗教,傳統的希臘多神教自然倍感威脅。
Agora 上一個基督教徒強迫多神教徒步行過火導致受傷,終於引爆雙方長期來的不滿。於是多神教徒向基督教徒報復,基督教徒再向多神教徒復仇(順便搗了亞歷山大圖書館)。爾後基督教徒又對原本盟友的猶太教出手,完成了統一大業。
這些對希帕提亞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她醉心的行星的運行軌道,只是處於那種環境下,特別你又與一些政治人物有來往,終究難以明哲保身。
本片有人視為對反基督教,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是愚蠢的,就像電影裡所描述的一樣,各宗教信徒其實都不斷在迫害與殘殺與自己立場不同的人。
只不過按照歷史進程,基督教終究成為歐洲最大、信徒最多的一個宗教。其影響力大到能進入政治體並左右許多政治決定,並因而引發多場戰爭。
但史實上的希臘多神教其實也有迫人而死之事,蘇格拉底就是被指責「信仰偽神」而最終被判死。其遭遇和希帕提亞以及史上只因宗教信仰而亡的千萬人,並沒有太大不同。
《風暴佳人》與其說是反基督教,倒不如說是在講宗教狂熱與破壞、傷害並沒太多不同,群眾的愚昧也極其容易玩弄。我不是在講 BLM。
電影裡也安插了個虛構人物奴隸達烏斯(Davus),事實上達烏斯這條是本片第二重要劇情線。達烏斯有個聰明的腦袋,對希帕提亞日久生情,但礙於身份只能暗戀主人。
但在一次基督教徒殺進圖書館時,希帕提亞為了急著拯救藏書情急下罵了達烏斯。這也完全打破達烏斯心中不實的幻想,畢竟,懸殊的身份地位隔閡本來就不是說破就破(雖然羅馬歷史上也有過娶奴隸為妻,或與奴隸生小孩的特殊情況)。
達烏斯春夢的幻滅轉為對多神教的憤怒,「加入」了基督教。但他並不是位信徒,本質上達烏斯其實更接近希帕提亞,一開始他就跑去問基督徒是怎麼步行過火的,他要的不是盲目的相信,而是要追求真相。
之後達烏斯一路跟隨基督徒,一方面是賭氣,另外也是為了脫離奴隸身份,但他與基督徒其實是格格不入的。
電影結局是個悲觀,但以大多歷史的說法,電影中希帕提亞的死法或許還是較為仁慈…對於達烏斯而言,必須親手殺死自己所愛之人,自然也終止了他依附在宗教狂熱上行屍走肉的日子。
包括創作了達烏斯這虛構人物,以及基督徒燒毀亞歷山大圖書館(五世紀初,圖書館可能已不存在或是呈半廢狀態),希帕提亞之死,都是將史實做了文學式的調整,但不減整部電影的可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