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2020

【大推薦】《MVP 製造機》讀後感

  
其實有點久沒看棒球,棒球相關書籍看的更少了,但這本《MVP 製造機》真的讓我喜愛,也是我認為自《魔球 (Moneyball)》之後,中文出版界内最佳棒球書了吧。


是說奧克蘭運動家隊掀起了棒球革命,以數據為主來挑選被其他人所忽略的好球員,稱之為 moneyball。電影有翻拍同名書籍,不過内容則是精簡了不少,重點幾乎全放在主角布萊德彼特飾演的 Billy Beane 身上。

不過在運動家之前,遠在八十多年前的 Branch Rickey 就已展開過新的棒球革命。

當我們在讚揚四零年代道奇隊 GM Branch Rickey,破天荒簽下第一個大聯盟黑人球員 Jackie Robinson 時(這故事也被改編成電影《42》),我們更應該要知道背後的動力是來自 Rickey 想要球隊更好、更強。

而在三零年代大聯盟放寬球員名單後,當時仍任紅雀隊 GM Rickey 就已率先其他隊伍開始打造農場系統。那年代各隊並不像現代有專屬小聯盟的「養成系統」,大家簽的球員都已經是「完成品」。而比較沒大錢的球隊想要贏,就必須另拓途徑,增加球員來源就是方法之一。

Rickey 會簽下 Robinson,其實也是同樣道理。在那時其他隊伍已經學會紅雀的方式,養了不少小聯盟球隊,轉隊的 Rickey 想要讓道奇更強,就是轉眼做另一項突破革命。當時一群打的嚇嚇叫,卻不在大聯盟系統内的黒人球員明擺在那,如果想要球隊戰績變好、票房更佳,從理性來看,運用這些黒人球員是極其合理之事。

這其實也告訴我們,種族藩籬的打破,最有效不是靠蠻力,而是市場機制、自由與時間。當然 Rickey Robinson 的勇氣也是,但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就像 Rickey 一樣,Beane moneyball 也遇到「被群起模仿後效力遞減」的窘境。一些有資源的球隊如洋基、紅襪等等,用了 Money + moneyball,成果當然更勝 moneyball

如同本書所說:「忽然間,其他球隊都不隨便放走他們的哈特伯格 (Scott Hatteberg) 們了」。《魔球》的招式是撿別人輕忽的、沒注意到的場上重要技能(選球能力、上壘率、長打力),但當別隊也知道這點時,你自然就難以再去撿便宜貨了。


新的一波棒球革命不同以往,是以加強球員本身技能為宗,運用高速度攝影機、生物力學、物理學、營養學、影像,再搭配 moneyball 前所發展出來的 sabermetrics。這波「進階球員發展」革命堪稱 moneyball 2.0,但卻能讓 moneyball 看起來像是中學生程度。

過往我們所知道的很多「棒球常識」在這新一波的革命之下,或許都能被掃進垃圾桶裡。

比如以前的投手熱身、訓練,用加重球、助跑長傳、用力擲球等方式是被認為容易受傷且絕對不被允許的,然而從主角之一 Trevor Bauer 和後來越來越多跟隨者的實證,這樣的訓練不但不會受傷,反而有益。

我們從小就聽到給投手的指導是球要壓低,但,對於一些擁有高轉速四縫線速球投手,不應該去要求他們把球投到偏低的位置,相反地是要多投 high fastball,當然這都有理論與數據來證明。

還有就是常聽到投變化球容易受傷、速球較不易受傷,但或許實際上是相反…而在這波棒球革命裡,投手要改進變化球也不再是像以往瞎子摸象,只要運用高速攝影機和 Pitch f/x,以及不斷地練習與修正,就能辦到。

另外打者部分,也提到常被教導的是將球往地上打,揮棒軌跡要平,但經數據證明,越高的揮棒仰角(5°~12°)更能有效擊出強力的球,當然越強的球,形成安打、長打的機率也就越高。


關於這些新科技、新觀念,書中提及的非常多,有讓我大開眼界、嘆為觀止的感覺。其實這波「進階球員發展」革命,約略發生在 2016~2019 的大聯盟賽季,其中以 2018~19 成為顯學。而剛好這幾季是我近年來最少看大聯盟的時候,許多球員名字居然都有點陌生甚至未曾聽過了…

但扣除這些,其實書裡還提到一些關於一萬次練習(著名書籍《異數》)和心理學的部分,個人相當喜歡…(無論各個技能)夠份量的練習是非常重要的,但有品質的練習能讓你事半功倍。《異數》也不是跟你說做一萬次練習,你就能成為大提琴演奏家或職業棒球員。

Kyle Body 對此所說的兩句話個人甚愛,在此截錄出來:
「如果你跟某人說只要付出一萬小時的深度刻意練習,就能習得一項技能,我覺得並沒有錯。但這前提是,這個人得對競爭感到痴狂,而且達到偏執的程度,Bauer 就是這樣的人……」 
真正的 Bauer 的故事,要傳達給我們下一代的意義,並非「你什麼事都辦得到。」…應該是「假如你想要達成非常遠大的目標,那就必須對該目標感到近乎瘋狂地步的執著…對我來說,那才是真正的技能習得」。
這讓我想到業界一位超級傳奇 E 曾說:「不能成功,是因為那些人想要失敗。」
結果有人質問,也許那些人心裡想贏,但只是技能不足啊。
E 說不是,如果他們真想成功、真想贏,他們會不盡一切去尋求學習技能。

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再把話題轉回棒球。

這波「進階球員發展」革命之下,大聯盟也產生了許多「奇怪」的事。

首先是弓單力王求。
大聯盟這幾年的用球彈性系數較高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但,這或許是因為投手群們更受惠於「進階球員發展」,相對打擊技能,投手機制在革命中進展的速度要來得快很多,也造就了投強打弱的情況。

大聯盟官方或鑒於這點,才將球偷改系數?

另外打者(與許多教練)也認知,三振出局對得分期望值的傷害,其實並未大於其他出局方式。基於 sabermetrics,一個常能幹出長打,也同時擁有高三振率與高保送率的 A 打者,我們不應把他視為比高打擊率 B 打者為差,特別在數據上 A 打者擁有相若或更高的 WARwOBA

但可能也因為這樣,BIP 變少,球賽的傳統欣賞價值或許也跟著下降


還有就是「進階球員發展」革命不但於大聯盟,也以深入小聯盟。如果可以把大聯盟選手變得更強,那年紀更輕、薪水更低的農場選手有何不可呢?

所產生的正效應是,過往小聯盟薪水實在不易支撐這些球員活口,更別說養家了,間接影響到的則是他們的飲食。但從營養學上來看,更好的飲食(搭配訓練)能幫助選手們有更佳的發揮,於是有不少大聯盟球隊也開始幫旗下小聯盟球隊添增完善的伙食。

但另一方面,大聯盟主席曼佛地魔瑞Rob Manfred 也提出縮編小聯盟球隊的主意。

但除了節省成本之外,縮編真等於好?
一說小聯盟就像一堆可能永遠進不了大聯盟的普通球員,在陪未來明星球員在練球,犧牲了他們尋求第二人生的時間。
然而現在進階球員革命既已出現,又怎麼能確定那些所謂「普通球員」不能晉升到大聯盟,即使是以板凳身份?

率先贊成這項措施的隊伍,正是這波革命先趨的休士頓太空人隊。
理由很簡單,因為太空人在大小聯盟部分早已深耕,無論起步時機、擁有資源與對選手的瞭解,都比不少隊伍來得更先進。所以可以節省成本、或許還能拉開與其他隊伍的領先距離,對自己有利的事,他們是毫不猶豫的。

說到太空人變太鼓人,這本書因成書時間較晚,所以也在末章寫入(如果沒有就讓人失望了)。

他們也算是這次運用高科技棒球革命,演化成走偏鋒的最佳反例吧!認為只要能贏,就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最後是將道德層面與聯盟規則都視於無物,也讓他們的冠軍戒指蒙上一層黒影。

不過也不能因為作弊,而完全抹煞掉他們在改革上率先付出的努力和嘗試勇氣。

只不過後續引發的官方處罰的内容,其實是令非常多業内與球迷不滿的,因為沒有半個球員因為這次的作弊而受到任何懲處…


無論如何,這本《MVP 製造機》是相當優異的好書,也讓我那段時間不願拿起其他書來一口氣看完。

全書排版也很不錯,沒有像現今出版社搞留白增頁的爛招。

另外要說的是,譯者李秉升也是棒球愛好者與 FOX、運動視界的寫手,曾任《好球帶》的播報,對大聯盟與棒球的認知是十分足夠的。

書末的譯名表也相當可愛,居然是用ㄅㄆㄇ來做引注,台味十足,超讚的!XD

不過硬要挑缺點,大概是我覺得這本那麼好的書,應該要用精裝或軟精裝本吧。

書名:MVP 製造機
作者:Ben Lindbergh, Travis Sawchik
出版社:堡壘文化
出版日期:5/2020
頁數:488
原價:630


圖片來源:自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